龙坊保安节


□范晓莲

来到龙坊村,乃因慕“保安节”之名。

龙坊村位于长汀县东部,隶属童坊镇,当地人称龙头坊。他们喜欢以“龙”命名,除村名带“龙”字外,还有龙福寺、龙下峡、祭龙潭等景点,故该村有“龙的故乡”之美称。

传说,“祭龙潭”是龙的居所。曾有孽龙在此兴风作浪,冲田毁屋,为祸百姓。于是,每年春耕前夕,龙坊村民都要在潭边举行祭河神、祭龙神、游大龙、唱大戏等活动,还要恭迎伏虎祖师,祈求神佛保佑全村平安,幸福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便是远近闻名的“保安节”,当地人则称“二月保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六,馆前珊坑、义家村村民从平原山广福院迎奉伏虎祖师神像,经过龙方村村口庙下坝时,会停下歇息。龙坊村家家户户都要煎熋(nái)糈供奉祖师,并且要比谁家做得最大。所谓熋糈,是用糯米粉加白糖或红糖,揉成团,再压成饼状,在平底油锅中反复翻煎而成。煎好后,还要用鲜花、红枣、枸杞等加以点缀,然后小心翼翼地端上供桌。长长的供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大糈,有的用红枣或枸杞在糈上摆成“福”字,有的则装饰其他吉祥图案……

农历二月十二开始,戏班、十番乐队及踩船灯的艺人便开始在村里表演。他们是由当年“做头”的人家及理事会从外面请来的,借以增添节日气氛。因此,每到“保安节”,家家户户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到龙坊来做客看戏,观赏精彩活动,品尝熋糈等客家美食。

从十三到十五,全村人连续三天吃素。期间的三个晚上,村里都要举行盛大的游“板凳龙”活动,每户须派一人参加。龙坊村的刻纸龙灯技艺不仅历史悠久,且融龙图腾文化、刻剪纸文化、花灯文化、客家文化于一身,精美绝伦。龙灯队伍先在庙下坝村里的池塘边绕三圈,再沿着村道的出口,穿过马家庄的田野,前往刘屋组方向,游到村中心,在张氏宗祠门前的池塘边游三圈,再往岗上到下门、大坪山、黄泥丘等地,最后返回庙下坝。

我们到龙坊的那天是二月十五。我们感兴趣的是新兴的一项活动——百福宴。据说,这“百福宴”是2017年由当地外出乡贤、热心人士、民间理事会倡导发起的,目的是弘扬孝亲文化。为保护乡土文化资源,让子孙后代记住乡愁,增添传统民俗活动的热闹气氛,还恢复了自1985年起中断30余年的游龙活动。

我们先到一块大坪观看文艺表演。整台节目以“孝”为主题,首先是一段动感十足的“平安龙坊”舞蹈秀,展现了新时代龙坊村村民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村民们对龙坊村孝道文化旅游节的美好祝愿。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台上的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诵唱中华经典《三字经》,赢得台下阵阵掌声;《跪羊图》音乐、舞蹈和情景故事相结合,表现形式新颖,诠释了父母对子女无私而伟大的爱,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此外,还有现场书法展示:孝满乾坤,笔力遒劲,点画间顾盼有情,极富韵味……许多家庭还一起参加了“我为父母洗洗脚”的活动。

当天,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受邀同享“百福宴”。开席前,龙坊村同乡联谊会成员为每位长寿老人发“福包”,戴“福巾”,并为90岁高寿的老人颁发“长寿之星”纪念牌匾,祝愿老人们健康长寿,平安快乐。老人们都乐得合不拢嘴。席上的菜肴很是丰盛,不仅色香味俱全,连菜名也别具一格,有“福如东海”“鱼跃龙门”“母爱无疆”“和为贵”“大团圆”等等,真是妙趣横生,喜庆吉祥。

愚以为,所谓“孝”,是恭敬,是爱护,是孝养。倘若人人都能传承这一美德,从爱亲人开始,进而爱他人,则善莫大焉!

入夜,盛大的游龙灯活动在众人的期盼中登场了。只听三声铳响,锣鼓齐鸣。龙灯的龙头、龙身、龙尾前后相接,数十位青壮年抬着龙灯游走,有节奏地喊着号子。三条长龙在龙珠的引导下,昂首腾跃,精彩迭现。明亮闪烁的烛火在刻纸龙灯里摇曳着,映红了人们欣喜的脸庞,点燃了人们火热的情怀。全村处处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