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粄,真有一股“仙”味

图为客家仙人米反。图自网络
□宋客
我的家乡在武平县下坝乡,这里因海拔低,只有180米,非常适宜仙草生长。如今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仙草之乡”,武平县林下经济灵芝种植发源地。1980年代以前,仙草和仙人粄都是稀罕物。
仙人粄,又名仙水冻,也称仙草冻、仙人冻。我的家乡统称仙人粄(其实广东梅州一带都这样称呼),是由仙草加工制作的胶冻状凉品。
小时候,我的爷爷喜欢叫我陪他赴墟。步行十华里,早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回程的路上,热浪袭人,高树蝉鸣,花草蔫然,我困得常常迈不开步子。此时,我的爷爷会冷不丁地说一声,“就到檀树头下了,可以吃一碗仙人粄。”
我的身上像装上了风火轮,急急前行。
“檀树头下”因一棵大檀树而得名。地处集镇周边的村落,恰好又在我们赴墟的必经之路。高大的檀树躯干笔直,绿荫如盖,细碎的叶子摇曳着送来微微的风,凉爽极了!村子的人就在檀树下支起一个简易搭盖,一个老人斜靠在一张藤椅上,卖冰棒、汽水、布凉茶以及各种草药,没人光顾时则把身子耷拉在藤椅上假寐。这种营生不指望赚钱,打发时光、收集信息再发布信息才重要。
我的爷爷似乎与这个老人很熟。一见面就“老叔、同庚”地叫起来,看到我满头大汗、木讷地站在摊位前直勾勾的样子,爷爷就叫那个老人给我一碗仙水粄。
“嗯,就来、就来。”那个老人说。但见老人的摊位桌上,有一个大米筛,米筛里有一块偌大的仙人粄,上面用一块白色的豆腐帕遮盖。此时,老人把豆腐帕掀开,用粗钝的刀子在仙人粄上轻轻一划,抓起一小块即投向一个浅浅的花碗里。同时,伸开左手,用粗糙的手指罩住碗口,右手执刀,“刮叽刮叽”,正一个劲地把碗里块状的仙人粄捣碎。
我一直盯着碗里的仙人粄,口水不由自主地下咽。
回过神来,碗里的仙人粄即刻成为碎丁。老人问我,“细赖子(客家人称小男孩),你是要白糖还是要蜂糖(蜂蜜)?”我好奇地仰望着那个老人,回话道,“我在家里漉过白糖水,只是没有喝过蜂螗,那就放蜂糖吧!”
我的爷爷看了我一眼,面带微笑。
于是,那个老人麻利地端起一个搪瓷杯,又从杯里子舀出一汤匙蜂蜜,轻轻泼在碗里,搅拌;又拿起一个奶瓶,向碗里喷射了几滴,称香蕉水(薄荷水),直到远远就能闻到天然的草香。
我一口一口、一匙一匙慢慢地喝着仙人粄,独自享受夏日凉品带来的惬意。仙人粄晶莹剔透,嫩滑可口,含在嘴里,即时即化。末了,高高举起碗底,对着碗壁疯狂地舔起来,舍不得就这样把碗还给老人,直到整个碗壁被舔得发出幽幽的光。
爷爷对我说,仙人粄好喝吗?
我点点头。
那个老人也打趣地问我,仙人粄是什么味?
不知道,反正很好很好的味道。我回话道。
我的爷爷哈哈大笑起来,是不是有股仙味?不然怎么叫仙人粄呢!
哦,是啊,真有一股仙味。
带着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我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那一年,我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