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塘前,那穿透墙壁的力量
□邱德昌
还什么比文字还更有力量的呢?
这一次,深深打动我的文字,不是印刷在书本上,不是印刷在花哨的广告招贴上,更不是显示于手机的屏幕上,而是书写在几面破旧的墙壁上。人们习惯地称写在墙壁上的文字为标语。标语,即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此刻,我就站在莲城县塘前乡塘前村的宝鑑堂前,细细打量墙壁上各式各样的标语。
每一条标语,都是一道历史镶嵌在村庄的深辙,烙印无限追忆。
这间保存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建于清光绪年间,迄今约有120年的历史,二进两厢,上下两厅,庭院开阔。标语写在上厅墙壁上,其中一处用黑墨水写的:“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消灭连城附近土匪童子军”“一切利益为战争而胜利”“巩固连城苏维埃政府”“塘前工农来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一百万”“反对国民党、日本在河北热河山西蒙古建筑铁路”……这些标语的署名均为“教导一团一连宣传队”。
我了解到,这支部队是1934年7月在江西瑞金由红七军团改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成立的这支部队的初衷是组织一支红军部队跳到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外围,吸引和调动敌军离开中央苏区,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达到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之目的。部队以“北上抗日”为旗帜,挺进至闽浙皖赣边,部队由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这支部队从瑞金组建后,经过长汀、连城、永安,攻击福州,挺进宁德,活跃在闽浙皖赣边。全军由出发时的7000余人最后仅余500余人在浙南坚持三年游击战,慷慨悲歌!
1934年7月中旬,烈日长空,这支英雄的部队从长汀来到塘前驻扎,负责宣传的红军战士利用休息时间,及时发动群众,号召群众加入反“围剿”中来。标语的一侧,还隐隐约约可见红军印制的宣传漫画贴在墙壁上留下的图案和文字。另一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署名为“中国红军十二军”。这是一支由3100名闽西子弟兵组成的新十二军,组建时间为1930年11月。1931年1月,红十二军攻克连城,部队不断壮大,6月,连城为十二军输送了五百名赤卫队员,由连城籍战士组成的这个团,整团在湘江战役中牺牲,演绎了红军军史上最悲壮的一幕。还有一组红军标语为红色油漆书写的“打倒帝国主义,没收洋人财产”,署名为“明红”。我猜想,这应该指的是明光独立营红军。明光独立营前身即1933年7月成立的连城县红军独立营。李明光原是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省委党委委员、连城县委书记。1933年夏,李明光在保卫连城的战斗中牺牲,连城县改名为明光县,连城独立营也随之改名为明光独立营。这是一支英勇善战而历经磨难的部队。红军主力长征后,这支部队进入红九团创立的岩连宁边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曾经近三百人的队伍,一度受损三分之二,但革命火种在历练中得以淬火成钢。三年游击战争中,这支部队与红八团、红九团一道扛起了“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赫赫功绩,书写了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壮丽诗篇。
民居外围墙上的两条红色标语吸引了我的眼球。一条为“原则上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另一条为“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以为这两条也是红军标语,心中大喜,因为闽西目前发现的1600多条红军标语中,还没有一条标语是直接表现古田会议的精髓“党指挥枪”的内容。但一查资料,发现这个内容,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1月6日写的《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当时,在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中,党内存在右倾思想,有些同志存在放弃党指挥军队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及时敲响了警钟。这句标语,后来成了“文革”时经典语录,曾作为信封、徽章,深入寻常百姓家。其实,对于“党指挥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索,毛泽东早在1929年前就开始了。当时,朱毛率领的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来到闽西,寻找到了军魂,确立了一支队伍的道路走向:从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建立一支全新的人民军队。至此,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真正军魂才在古田会议上得以定型。古田会议召开前夕,位于连城县的新泉镇,毛泽东和朱德分别负责政治和军事整训,史称“新泉整训”,为古田会议召开做了充分的准备。85年之后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田,主持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史称“新古田会议”。3年后的建军90周年纪念会上,他再次重温毛泽东同志讲的这句话,他说:“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千千万万革命将士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在挫折中愈加奋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铸就了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我军将士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忠诚,造就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造就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情意,造就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坚定意志。”
站在厚实的墙壁前,两代伟人洪亮的声音,犹迅雷惊响,不绝于耳。这两条标语,虽是简陋的语录体,却体现了百年建党历程中,五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建党建军思想。风蚀雨侵,岁月吹老众物体,墙体的标语已斑斑驳驳,唯有初心不悔,誓言不改,方得始终,江山不移!
人们常常用“力透纸背”来形容书法的气势和力度。其实,比写在纸上更有力量的,往往是藏之山野,留在百姓家中的标语、榜书,那些标语和家族的家风家训一道,不仅刻在墙上,还深深烙印在族人心中,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的成长、成熟、成名。塘前村的热血儿女,不,整个闽西的优秀儿女,就在这些标语的感召下,毅然决然走上为民族复兴、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雨血之路,在枪林弹雨和流血牺牲中奋勇前行,视死如归!当年人口仅有百万的闽西有十分之一的儿女参加红军,大部分人走出了闽西,就再也回不来了。闽西在册烈士仅2.4万多人,更多的是无名烈士。此外,牺牲的革命群众达16.6万多人!我想,这简朴的红军标语,实在是蕴含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如一道道闪电,不断唤醒压迫着的魂灵!向自由、平等、光明奋斗终身!
墙壁垒起的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垒起的还有时间和记忆。标语不朽,红色不褪,思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