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才溪乡调查》的合作经济红色基因探析


□ 蔡仁照

毛泽东对才溪等地合作经济的了解、分析、判断、展望,是《才溪乡调查》的重要内容。对我们研究闽西中央苏区合作经济的样式、作用和影响,探索具有闽西中央苏区特色的合作经济的红色基因,提高新时代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合作经济的思想与模式创新,奠定了壮大红军的坚实群众基础

合作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劳动者自愿组织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中,合作成员个人所有与合作成员共同所有相结合,自愿、民主、互利是合作经济的基本特征,合作社是合作经济关系的一种典型的组织形式。闽西中央苏区合作经济奠定了红军建设发展的坚实群众基础。

1.思想理念创新为合作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闽西中央苏区发展合作经济是加强根据地建设的战略举措。毛泽东通过才溪乡调查提出,革命斗争和苏维埃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要“从经济上、生产上去彻底解决”。毛泽东关于发展经济是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的战略举措的重要思想,关于合作经济是加强苏维埃建设重要支撑的创新理念,揭开了闽西中央苏区合作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透视出合作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2.组织形式创新展现合作经济发展的强大潜力。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列举了闽西中央苏区创新发展合作经济的不同形式。这些组织形式源于闽西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强力需求,又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一是劳动合作社。才溪乡的“劳动合作社统筹全局”。乡的劳动合作社委员会五人,要请工的,必经村委会。闽西农村,农业是主要经济来源,劳动者、劳动力的互助合作,对于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二是消费合作社。“全区八乡有十四个消费合作社”。油盐肉,布匹,豆腐、糖果、猪子这类基本生活用品和家畜饲养,关系到合作社成员的切身利益,管理严密,组织有序,大家踊跃参加。三是粮食合作社。随着苏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各乡的粮食合作社都扩大了。“自从群众集股办了这个合作社,红军、难民等就不要向群众挨家办米了”。四是犁牛合作社。当年,“两乡约百分之二十的人家无牛。”上、下才溪两乡仍然组织了犁牛合作社,“各有三头牛”。

3.合作经济发展使广大群众踊跃走上前线。闽西中央苏区合作经济的发展,为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奠定了经济基础。毛泽东分析革命形势,深刻指出,“发展了国民经济,改良了群众生活,无疑地就会极大地帮助扩大红军的工作,使广大群众踊跃地开向前线上去”。红军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了闽西红色根据地建设。闽西中央苏区合作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劳动热情的爆发,不仅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更为中央红军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合作经济的特质是优惠红军家属,揭示出中央苏区密切军民关系的强大红色基因

适应社会生产力需求、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合作经济,生命力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闽西中央苏区合作经济,具有优待红军家属的鲜明特质,体现出军民结合、拥军优属的中国特色,传承了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军民融合红色基因。

1.扩大红军是发展合作经济的安全保障。20世纪30年代初期,赣南闽西的人民群众陷入饥寒交迫的困难境地,中央苏区政府为了革命战争,为了民族利益,积极开展经济建设。扩大红军队伍,壮大革命力量,是发展合作经济的安全保障。当年,闽西中央苏区的扩大红军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合作经济发展。

2.充分宣传是扩大红军的政治基础。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总结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大数量地动员群众去当红军”。通过广泛的宣传,使人民群众明白扩大红军是保卫中央苏区、保障家乡建设的迫切需求,人民群众的扩红优属的积极性就自觉高涨起来了。政治上的充分的宣传是扩大红军的政治基础。通过骨干队伍的广泛宣传,增强了人民民众支援前线的积极性自觉性,才溪乡能够“大数量地动员群众去当红军”,充分说明了革命的宣传工作对扩大红军的深刻影响。

3.经济动员造成了扩大红军的广泛热潮。经济动员是解决红军家属生产和生活困难的强有力措施。合作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改善了闽西红色根据地的粮食自给状况。才溪乡大规模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一条基本经验是“充分地优待红军家属”,实质是经济动员与政治动员紧密结合。新时代深化国防动员改革,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拥军热情,调动各行各业的优势,凝聚强军强国的不竭力量。

三、合作经济的社会推广价值,彰显了共产党领导的先进制度理念优势

闽西中央苏区的合作经济开创了加强苏区建设的新模式,对振兴“全苏区”经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指出,“本乡劳动合作社,一九三一年开始创设的。现在全苏区实行的‘劳动互助社’就是发源于此的。”这一调查结论阐明了合作经济的两个闪光点。一是闽西中央苏区首创了劳动互助组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二是全苏区都实行了“闽西版”劳动互助社。

1.制度建设激发了合作经济的发展潜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济建设与军事斗争是中央苏区面临的两大主题。合作经济理念拓展了有组织调剂劳动力的途径。毛泽东通过才溪乡调查看到,劳动力问题,耕牛问题,肥料问题,种子问题,水利问题等,必须用力领导农民求得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有组织地调剂劳动力和推动妇女参加生产。”毛泽东将其看作“农业生产方面的最基本的任务”先进的经济理念提高了合作经济的生产效益。

2.骨干队伍是合作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在合作经济建设中,才溪乡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当年开展宣传鼓动,党员团员是一支坚强的骨干队伍,在他们的带动下,形成了宣传鼓动的制度。骨干队伍的模范带头,增强了合作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才溪乡高度重视组织建设,积极开展选举宣传、组织候选名单与发动群众对候选名单的批评,组织工人与女子当选。

3.相互配合体现出合作经济的融合优势。合作经济与中央苏区的国营经济相配合,形成了独特的制度优势。毛泽东在调查中看到,“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毛泽东指出,“制度的明确的统一的建立,将使苏维埃与民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将使一切苏维埃工作的执行得着雄厚的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要自觉弘扬《才溪乡调查》的实事求是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切实提高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实战能力。

(作者系原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