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漳平基泰村
打造“蔗里最甜”党建品牌
□ 记者 赖韦元 通讯员 陈俊毅
5月13日,梅雨时节,记者来到位于九龙江上游河畔的漳平市西园镇基泰村,这是一个不到3000人的山村,在春雨笼罩下,整个村庄静谧祥和。
在基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叶启义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村内的“蔗里最甜党建展馆”,展馆根据闽南传统民居风格建设,馆内通过铜人像、展板、音视频等形式展示着当地制作红糖的古法制作工艺。
“该党建展馆于今年1月正式揭牌,是漳平市委组织部党建培育点,用于宣传和推介基泰红糖古法制作工艺,以及系统介绍‘蔗里最甜’党建品牌对地方发展的带动,推广党建引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成功做法。”西园镇党委组织委员黄雅丽介绍。
近年来,西园镇党委政府着眼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基泰村地阔日照长、土肥透气好、酸碱适种蔗的优势,以及数百年的制糖历史,带领村两委大力发展有潜力、产值高的红糖产业,创建“蔗里最甜”党建品牌,带领党员和群众拼搏奋进,共同“熬制”出村强民富的甜蜜生活。
“我们村这两年的发展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叶启义介绍,曾经的基泰村属于省级贫困村,这里农业产业单一,红糖制作产量低、销路窄,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大发展,“近年来,在‘蔗里最甜’党建品牌带动下,我们村成立‘毗诺红糖合作社’,通过技术升级、产业化发展,大幅度提高甘蔗种植技术和红糖产量。”常住村里的近300户村民家家户户种甘蔗,少的种两三分地,多的种二三十亩,全村种植甘蔗500多亩,熬制红糖40多万斤,产值600多万元。
叶启义说,他了解到,其他地方也有制红糖,但都只能做成“块糖”(含水5%),只有基泰村这种古法制糖工艺能做成“砂糖”(含水2.8%),因此基泰古法制糖工艺获评为非遗传承。
基泰村注册并培育“糖老浓”商标、举办红糖文化节、组织制糖能手评比等措施,提高了基泰红糖名气和销路,这两年,这里的红糖非常畅销,每斤售价15元,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目前基泰村已经成功脱贫摘帽,村集体年收入也超过18万元。
在此过程中,“蔗里最甜”党建品牌起了有力推动作用。通过党建品牌创建,西园镇以聚力产业突围、拓宽线上线下市场、突出党员引领带动以及网格化治理、美化乡村环境为突破点,重点聚焦破解地方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带动地方发展、农民增收。
叶桂平曾经是贫困户,妻子残疾,带着两个孩子,全家仅靠叶桂平一人种地维持生活,一家四口挤在破旧的小房子。村党支部指派党员、村级后备人才叶明明作为挂钩村干部对他进行帮扶,并动员其加入红糖合作社,对甘蔗种植技术和红糖销售给予指导。目前,叶桂平经营6亩甘蔗地,年收入可达7万元,2016年,通过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叶桂平在城里有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党建品牌是党组织党建工作亮点的体现,同时也是带动地方发展的有力抓手,为我们带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西园镇党委书记许建晖介绍,西园镇位于漳平城郊,动车站及高速路口在其辖区,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位置。当前,西园镇通过打造基泰村等重点村庄,以党建品牌引领乡村振兴,同时依托钢铁产业园、红狮水泥静脉园、登榜工业园和以集镇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功能区,钟秀村、基泰村为主的山水田园综合区“一江两岸、三园两区”布局,号召西园全镇发挥“屹立潮头、勇当先锋”精神,全力融入漳平市打造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