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春天


□ 葛小青

冬去春来,生命新的蓬勃与希望在春的六个节气里慢慢展开了。

春之节气,从“立春”始。冰雪消融,风儿吹拂大地,傲立严冬的腊梅合起了绽放,理所当然地把季节让给柳枝。春姑娘急不可待地穿起绿衣,随着黄蜂紫蝶来到了人间。但见池塘和溪边,河岸与公园,棵棵柳枝随春风,丝丝新绿悄然萌……几多新景飘入人们眼中。几句古诗,让人阅来如临其境。

立春过后,是“雨水”节气。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天下起了淅沥小雨,雨水唱着欢快的歌,唱醒了沉睡的大地,大地经过春雨的洗礼,万物清新养眼。草儿也不打招呼,一大片一大片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四野一片若有似无。备耕的老伯,扛起锄头,挽起裤脚,站立田中,一锄一锄垒起了新的田埕。蓄好足够的水,春耕渐启。随着锄头的挥动,一阵欢快的山歌传来。歌声从田头飘至田角。春风轻轻吹过,阳光下,田里水面微波粼粼,金光闪闪,阳光似在酝酿着金色的稻浪。

待到时近日中,做同样活的农人从旁经过,说,“老哥,回家了。”答曰,“好嘞,水是有了,就等惊蛰到来时浸种了。”

随着“惊蛰”到来,春雷响起,雨也渐多。草木突突生长,众花先后展颜,频送花香。樱花红,梨花白,油菜花着起金衣裳,摇曳在村庄。虫儿舒展身姿,悄无声息地钻出泥土,好奇地窥视外面的世界,让人担心它会落入哪只早起鸟儿的嘴。

农谚有“懵懵懂懂,惊蛰浸种”的说法,意即平时人们可以忽略某些节气过日子,但到了“惊蛰”时节,就应该记得要浸泡谷种了。

时至“春分”光景,雨水滋润,百花盛开。大地就像一个万花筒,人们踏青、赏花,到处游人如织,花香氤氲。人们沐浴在花的海洋中,乐享美好的花海风光。

春分一过,“清明”如约而至。这是“敬畏先祖,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致敬先烈”的一个郑重日子。客家人祭祖,大多用三牲和五果,其中,还有用艾叶或苎麻叶做成的粄子,粄子又绿又圆,味道清甜。绿,象征着生命;圆、甜,寄寓最美好的希冀。

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是“谷雨”。这时节,若是行走茶山间,极目所望,茶树绿意盎然,一棵一棵紧挨着挂在层叠的山坡。天蓝蓝,云飘飘,采茶姑娘欣展歌喉,片片茶香随歌声飘荡。

春天,不仅有许多古诗词盛赞,亦有“锦绣山河美,光辉大地春”“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等一副副春联,温暖着千家万户。

另外,儿歌也不甘示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人们耳熟能详的儿歌,诠释了“燕子翩翩飞,花儿朵朵醉”的春天,也在祖国各族人们的眼睛里。

还有谜语“后长叶子先开花,花像小小金喇叭,喇叭吹起嘀嘀哒,吹得冰雪全融化”……这么俏皮灵动的谜面,谜底会是春天开的什么花儿呢?

更有当代喻继高、朱宣威的《报春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画家们以画笔描绘春天的美丽画卷。

古往今来,人们以诗、画、歌、谚语、对联、谜语等样式,欣欣然演绎春天的风采,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春,以蓬勃的生机开始,酿造美好的希冀。留住春天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将春意融入生活中,或是让生命之树常青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