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那些事儿
□巫庆明
1968年秋,家乡连城宣和办起了初中班。我们带着梦想,走进校园。
初中班建在一个叫“竹山”的小山坡上。教室四间,新生两班70多人,本土帅哥,美女两位,姐妹,卫生院长之千金。小小山坡,承载着少年时代的欢乐,留下人生足迹。使我惊讶的是,这块不显眼的地方,竟出了那么多人才。
开学伊始,本地老师三位。那天,老师置本子于讲台。大伙凑前:“老师,发几本?”答:五本。顿时引来哄堂大笑!原来老师小名也叫“五本”,人名和发本子数相同,真凑巧!当时,教学设备简陋,仪器缺乏,发的新书没学完,特殊年代,老师有所畏惧,不敢大胆教学。每周二下午劳动,荆棘密布之地硬是开出了大操场。后来陆续调来科任老师,教学秩序逐步正常,办学条件不断完善。达标的农村初中,是几代人和莘莘学子为之奋斗的结果。
初二时,来了五位新同学,下放干部子女也。原萍,其父南下高干,长得漂亮,才艺尖尖,读高一时入县歌剧团演“阿庆嫂”,后调省歌舞剧团。有一次,特地邀我们去县城观赏她的精彩演出。干部、农民子弟融洽相处,优势互补。干部和居民户子女的到来,校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宣传队经常到各大队表演节目。几个大男生暗恋下一届的女生,产生朦胧爱情,流传“调羹”等笑话。
一个墟天,我们几个自发在公路上设卡,赴墟者须背“毛主席语录”方可通过,目不识丁的妇女和老者,哪会背语录?站成一排,滞留好多人矣。肩挑担,手拎货,在烈日下暴晒,怪可怜的。不放行,恐怕说不过去,想一想,我说,那就喊一句“毛主席万岁”吧,逐个通过。天真的做法和开拓创新的冲动,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本村同学有六位,读书挺认真的。盛火,大我四岁,升初中后退回小学,曰复课闹革命。稚气少年,还没毕业,抱孙心切的父母就让他拜堂成亲。他语文成绩还行,一次作文,把报纸上的英雄事迹抄过来移在大队书记章古叔身上,事迹感人,得到老师表扬。永吉参军、入党、复员后,当了村主任和村支书。卸任之后,他带动大家做花卉生意,挺红火。德明,无师自通,或有人指点,军棋下得好。经他辅导,大家研究、琢磨,明棋、暗棋,棋艺不断长进。
半个世纪来,同学的印象已经淡忘模糊,有些人和事,挥之不去。日后,“同桌”成了同事,“共凳”结成亲戚,还有成了我的入党介绍人。毕业后,同学之间来往较少,有些外地同学,联系少且未谋面,不少同学远离我们,做“神”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时光荏苒,蓦然回首,毕业五十载矣!
两年半时光,艰苦而快乐,简单又充实。年底,老师带我们跨县拉练,步行到达红色圣地,瞻仰古田会议会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驻足会址,感慨万千。胜利来之不易。征辉同学才华初露,用心写作,观后感《参观古田会址所想到的》得到老师赞赏,课堂宣读点评,当作毕业范文。
知识不断积累,人数却日益减少。毕业晚餐,吃糯米饭,参与者30余人,初中生活画上句号。开春,十几位同学到朋口中学读高中,其他同学卷起铺盖,哪里来,回哪里去。
之后,我们步入社会,择业谋生,开始漫长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