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养老服务业 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记者 罗姝 曾俊钦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发展养老服务业,初步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当前,我市的老年人口52.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5%,如何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推动医养融合发展?这成为今年“两会”部分代表委员和群众的热议话题。

“儿女上班都比较忙,我时常担忧老年以后的生活,去养老院不能和家人在一起,在家又怕给孩子增加麻烦。”岩城退休教师廖克璋说。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老人更倾向居家社区养老。

据悉,我市坚持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已连续3年将养老服务工程列入年度投资工程包和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化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覆盖率得到极大提升。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新罗区中城街道北门社区党委书记翁艳丽建议:“我们可以探索家庭、小区、街道一体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通过‘一号通’热线服务为居家养老的对象提供助餐、家电维修等上门服务。同时,在各小区配套零散式、多元化的小型养老服务设施,再以街道为单位,成立设施完善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身边人服务身边事的方式,整合式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在机构养老中,入住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医养结合”势必需要充实养老护理队伍。“对于我们养老机构来说,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招工难,要招到专业的养老护理员更难,希望政府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培养更多的护理人才。”市政协委员、龙岩市同心圆(香港)护理院副院长王华说。

据统计,我市养老床位总数达2249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2173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42.7张。但是,我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1964名,其中养老护理员仅为1114名。为此,市政协委员兰子禄建议,我市要扩充养老护理员队伍来源渠道,培养本地护理队伍,鼓励毕业生进入本市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搭建养老护理员队伍成长平台,推动建立养老护理队伍实训示范基地。建立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管理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信用评价管理制度,使老年服务市场良性运行。

“闽西有着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等养老区位优势,有着发展‘银发经济’的强大潜力。”市人大代表李新招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积极谋划建设中高端需求的养老养生项目,发展“互助式”“抱团式”老年人社区,为本地、外地的老年人开设医养康养结合、安宁疗护等康复护理型养老机构。市政协委员罗文谦建议,市委、市政府可将古田梅花山文旅康养试验区扩大到整个环梅花山区域,围绕长远目标,快速有序推进环梅花山生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打造海西生态家园和绿色发展的龙岩样板,为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贡献力量。

回应群众关切,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昨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新的一年,我市将继续推进养老服务工程项目建设,确保中心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标准农村幸福院覆盖60%以上的建制村,所有乡镇敬老院实现法人登记。我市将创建市级医养结合机构综合示范培训基地,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并适时出台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入职补贴和一线护理员在职补贴制度。持续推动“互联网+养老”向广大农村延伸,力争建成市本级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并开展试运营。同时,我市正积极推进“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工作,《龙岩市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21-2025年)的二十条政策措施》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由市政府发文实施。我市力争招商引资一批项目,到2025年,实现健康养生养老产值300亿元以上,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