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任澳门同知陈新槐莅政事略
□ 詹柏山
陈新槐(1717-1795),字贵林,号敬斋,漳平市溪南镇官坑人。1742年考中秀才,1752年中岁贡。中年后历官筠连、屏山、崇宁、温江等地知县。因得到大清大臣蔡新尚书和广东巡抚李质颖的大力提携,升任连平州、崖州两地知州,1785年被清朝乾隆皇帝任命为第14任澳门海防军民同知。
1757年,41岁的陈新槐刚出任四川叙州府筠连知县。陈新槐能走上仕途,离不开母亲长期以来的勉励督促与大力支持。当年二月十四日,刚任知县的陈新槐为母亲邓良姑举办隆重的八十大寿盛宴。他恭请朝廷官员左相陈世倌、右相蒋溥和于敏中、钱维城、吴鸿三状元等为母亲大人题诗祝贺寿诞。在感化里官坑自家院子里摆席设宴,张灯结彩,齐声祝寿,一时传扬漳州府和龙岩州。
乾隆二十六年(1761),依照清廷官制封赠惯例,以陈新槐任知县显贵诰封父祖两代,朝廷封赠陈新槐父亲陈六轩(字敛文)、祖父陈尔式(字衍大)为奉直大夫,诰封母亲、祖母为宜人。同时,乾隆帝赐给陈新槐一道圣旨,装圣旨的木盒高63厘米,宽18厘米,厚10厘米,镂空雕刻,顶部中央高耸一炽焰红日,下接一条舞龙,盒中心部分嵌一牌,浮雕正楷“宠锡龙章”四字。字体结构端庄,座部雕双龙戏珠,朱漆金饰,工艺精巧。这个圣旨盒现由官坑村陈新槐后裔珍藏保存。
乾隆五十年(1785),陈新槐升任澳门海防军民府同知。
澳门同知,全称“广州府澳门海防军民同知”,是清朝负责管理澳门洋人,以及番禺、东莞、顺德、香山等地海防的正五品官员。乾隆八年(1743),两广总督策楞、按察使潘思榘等向清政府提出:将常驻澳门的官员由副知县升格为副知府。此建议得到朝廷允准。次年(1744),清廷创设了“澳门海防军民同知”。其后,澳门驻军隶属澳门同知。1849年以前,澳葡当局受澳门同知管辖,澳门同知的职权较重。澳门驻军不仅管理澳门的港口贸易,而且维持社会治安,更重要的是加强澳门地区的防务,从军事上控制葡萄牙殖民者和其他殖民者。
自1744年至1911年(宣统三年,清亡)的167年时间里,清政府共任命64任澳门海防军民同知,陈新槐是第14任。依照广东理瑶同知(清在粤北瑶族地区所设理瑶官,为知府佐官)之例,澳门同知下辖把总二员、兵丁一百名。兵丁在香山、虎门两协内各半抽拔,并酌拨巡缉船只,添建衙署营房,铸给澳门同知“广州府海防同知关防”大印。
1785年至1788年,陈新槐任澳门海防军民府同知,其职责包括:限制澳葡居住范围、审理澳门案件、处理澳门贸易、接待传教士往来、守卫澳门,抵抗入侵,打击海盗等。
1849年以前,澳门的司法管治权一直掌握在清政府手中。然而,在这一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葡萄牙人违背清朝法律,挑战中国法权,妄图在澳实行治外法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遏制葡人逐步扩大殖民权益的图谋,清政府采取在澳门设官建置、颁布法令条例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对澳门的法权管理。
1787年9月,澳门发生一场骚乱。澳门同知陈新槐与两广总督、香山县令密切协助、果断处置,迫使葡萄牙驻足澳门官吏屈服,维护了国家主权与形象。大清相国蔡新(1707-1799)赠予陈新槐“保固善良,剪除稂莠”的赞语。
乾隆五十二年(1787)9月,有一黑奴在营地街的中国酒店喝酒,“醉卧不服夷官约束”。葡萄牙官吏责备店主不该卖酒给黑奴。邻近店铺的华商则为店主辩护,与葡官发生纠纷。
理事官菲利佩·马托斯便乘机发难,督率黑奴拆毁营地街郭南泉等上百个华商寮铺,后又拆毁了望厦和沙梨头华人新建的三座房屋,还殴伤了一批中国居民。接着,又“纵黑奴在望厦村偷窃滋事”,且“货船到澳不报”。
事件发生后,立刻激起澳门华人商贩的愤怒,并引发了一场骚乱。他们关闭店铺,成群结队,袭击葡人巡逻队,并攻击大码头附近一所属亚美尼亚富商马休斯·约翰尼斯的豪宅,因为当时澳督与许多澳门名人都住在那里。陈新槐立即率把总兵丁进驻,维持现场秩序,并将情况迅速上报两广总督。
香山知县彭翥接到总督指令后迅速赶到澳门,要召见澳门主要葡国官员。而澳门葡国官员不肯出见,反而要求县令彭翥到新建的澳门议事会大楼去谈。
主权问题,不容挑衅。彭翥认为议事会大楼是座“夷庙”,宣称“吾天朝命吏也,夷庙岂办公地?”于是,彭知县就在通衢大街上张幕设案,盛布仪卫,再次召见通事和“夷目”,要求交出凶犯。
马托斯躲着不肯露面。彭翥便召见了新上任的澳门大法官费利喇。费利喇十分嚣张,悍然声称他们已经决定征用澳门的中国居民聚居区,所以要拆毁营地街一带的街市,驱逐望厦村村民,以恢复旧日的地位和权利。
彭翥见费利喇等人异常凶横,便赶往广州,谒见两广总督福康安。福康安下令,将同知陈新槐所辖的香山协官兵调进关闸,进驻望厦村,并“饬广州府张道源到澳门封关,禁居民售卖爨具食物”。
费利喇见势不妙,赶忙请议事会出面调停。议事会召开市民大会,撤换了肇事理事官马托斯,让下一任理事官马查多·卡梅洛提前就任,并决定恢复服从清政府管辖的“旧制度”。两广总督见葡人“夷众惧,引罪输服,乃复开市贸易”。为了防止再起骚乱,议事会在城墙外靠近花王堂的空旷之处新开了个集市。
第二年,经香山县衙同意,议事会在营地街又新建了一个集市,为居民提供方便,中国官员还为不同业主指定了摊位。自此以后,夷人不再肆意妄为,不再嚣张猖獗,乖乖地服从清政府的管辖,直到1849年止。
乾隆五十三年(1788),陈新槐辞任归梓。乾隆六十年(1795),卒于漳平县感化里官坑老家,享寿七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