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岭竹海竹林中


□ 宋客 文/图

山峰耸峙的彩眉岭,横亘在新罗、上杭、连城三县(区)接合部。彩眉岭脚下,是上杭县古田镇。古田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闽西纵深地带得以喘息、回旋的安宁之地。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在这里胜利召开。

古田“红”,成为闽西红土地上的重要标识。

走进古田,穿行在集镇周边的八甲、溪背、赖坊、文元、荣屋、五龙以及近年兴起的红军小镇吴地村,环顾四周,却突然发现波涛汹涌的竹海中还有一个竹岭村,那是距集镇只有2公里的生态福地、风景佳处。

低矮的丘陵,把竹岭村围成一个广袤的田园。村中两条小溪呈V字形穿过村落并在村口汇合,形成浩大水势,曰:竹岭溪。溪流出村口,一路奔腾,最终在八甲汇合成古田溪。就在竹岭村口,有一排高大的乔木和竹林,松树、杉树、樟树、枫树,苍劲馥郁,高耸挺拔,铺天盖地,扑面而来,这便是被当地人视若珍宝的风水林;林子下面,有一尊简易神坛,人称“伯公”或“公王”,是保佑村落平安的土地神。

竹岭村人居分散。这里有凹头、竹下、岭下、吉口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全村常住人口1100多人,主要有张、严两姓,且张姓占90%以上。

抵达竹岭,已过秋收季节。农田的稻茬已长出新苗,薄暮时分仍有勤劳的农人在田间翻土,称“要利用冬闲时节再种一季青菜。”身后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棚,棚架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藤条,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烁着油亮的光。钻进棚架,一串串颗粒饱满的状元豆炫在棚架,欢喜雀跃,好生灵动。

“这些状元豆,主要卖到外面,有专人收购。行情好时,每斤5块多,如果是剥好的豆仁,则每斤要12块左右。”一个村民主动和我们搭腔,津津有味地介绍起来,“当然,这些状元豆也供应古田集镇的机关和培训机构等。”

竹岭、竹岭,顾名思义,一定是很多竹子,或者很适合竹子生长。果不其然,村落的房前屋后均有许多竹子,枝叶细碎,竹节刚劲,根须发达。秋风萧瑟,村落一派祥和。

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张旭涛介绍,竹岭村有山林面积11490亩,耕地面积1868亩,山上主要种竹子,田里主要种状元豆。村里人主要靠种养和务工收入。村民务工不一定到外地,周边地区就可以务工。群众都有山场,竹山都是个人的,竹子两三年即可砍伐一次,西山下的几个村都有竹器厂,他们会来收购,每吨500多元。

西山下是古田镇的一个片区,有多个村落。

穿越竹岭村后山,但见山峦起伏,树木葳蕤,时有淙淙流水在岩石上激起朵朵雪白的浪花。仰望,又是一簇簇20多米高的马尾松,直插云霄。贴着哗哗水声,有一条长约1.2公里、宽约3.8米的硬化的游步道,向大山深处伸展。步道内侧,有高过人头的芦苇和芒草;外侧则有浇注成杉树枝条形状的水泥围栏。据说,这条游步道,又称竹道,是张旭涛个人投资180多万元铺设的。悠闲漫步,不经意间,但见前面一处三叠瀑布,水势冲击着光滑的岩石,在底部形成一个深潭,发出叮咚的响声,更增添了山涧的幽静。仰望高天流云,漫山遍野、沟沟壑壑都是一丛丛青青的翠竹,那是望不到尽头的莽莽竹海。根根直立在山坡上的竹子,形成一道特别美丽的风景。

古田会议期间,竹岭村是红四军第二纵队驻地,村中的“瑞吉堂”便是二纵司令部旧址。古田会议后,“罗荣桓调任第二纵队政治委员。他和纵队司令员曾士峨、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等为贯彻古田会议决议、改变纵队的落后面貌不遗余力地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1930年1月,毛泽东正是率第二纵队向北经连城、清流、归化,转而翻越武夷山进入江西石城,与朱德的先期出发的红四军主力会合。

新时代,新征程,竹岭村发挥“竹”的优势,做大做强“竹文化”品牌。徜徉竹岭村落,但见一处处“竹”的意象符号,让人置身于“竹子”营造的惬意氛围中。

村子中央有竹文化公园,阔大的草坪由截短的竹管围成或曲折,或弧状,或圆润的篱笆墙,草坪一侧有一列竹管和新植的竹子及其散开的枝叶做成的文化墙,雪白的墙体有“竹福”“福结”的彩绘,并嵌入宣传推介的“乡土网”二维码。地砖铺就的公园内坪,正中是一个巨大的反扣在地上的“竹篓”,“篓”里铺设鹅卵石地板,摆放几张桌椅,供游人休憩。另一侧则是20多米长的竹廊,竹廊为不规则棱形竹架,均为竹管搭建,廊内挂饰吉祥如意的红灯笼,摆放20多个大石头。竹廊外侧则有竹子做成的秋千架,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一边荡秋千,一边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离古田集镇近在咫尺的竹岭村,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以“竹”为媒,以“竹”求变,做出独具个性的竹文化。竹岭竹海竹林中,是啊,虚心,刚韧,向上,奉献,既是竹子的品格,也是人生的态度,给大地无限的怀想和温暖,也衬以“红”古田永恒的绿意和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