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客家山歌文献研究述评


□ 王东

客家山歌流行于何时,今天已难以确考。据明嘉靖《惠州府志》引天顺旧志记载:当时的惠州府属各县,“乡落之民,每遇月夜,男女聚于野外浩歌,率俚语。”这大概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客家地区山歌流行之最早文献记录。清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有粤东客家地区“好歌”的记述。

至于用文字来采录客家山歌的唱词,则为时更晚。清初的王士禛(字渔洋,1630-1711)倡其先,李调元(字雨村,1734-1803)和梁绍壬(字应来,1792-?)续其后,他们都曾辑录过一些客家山歌,并从传统“诗话”的角度,对客家山歌作过这样或那样的评论。然而,正像罗香林所说的那样:“以上三家,都不是粤人,有的并且没有来过粤东。他们采集粤东的民歌,其唯一的原因是为文学上的鉴赏。”

客家人采录与整理自己的山歌,始于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字公度,1848-1905)。清光绪十七年(1891),出使英伦的黄遵宪,在给友人胡曦(字晓岑,1844-1907)的信札中,就曾透露自己正在采集与整理客家山歌,并已集结“十数首”。据黄氏自谓,他在辑录的过程中,“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如此辛苦得来的山歌,后收录于黄氏诗集《人境庐诗草》者凡9首。和前述诸人不同的是,黄遵宪对客家山歌的采集与整理,除了“文学上的鉴赏”之外,显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关怀,那就是要借此以“搜集文献,叙述风土”,表彰客家的历史与文化。正像他在给友人的信札中所说的那样:“惟出门愈远,离家愈久,而眷念故土之意乃愈深。记阁下所作《枌榆碎事序》,有云:‘吾粤人也,搜集文献,叙述风土,不敢以让人。’弟年来亦怀此志。尝窃以谓,客民者,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此语闻之林海岩太守……退而考求,以古音古语,随口即是,因欲作《客话献征录》一书,既使后进知水源木本,氏族所自出。”可以肯定,黄遵宪的客家山歌采集与整理,正像其编纂《客话献征录》一样,是他在后“轴心时期”推动客家历史与文化“知识考古”的重要工作。

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文化运动和“眼光向下”的学术思潮演进中,“歌谣本是表现民俗的产品,为考察民俗唯一的工具”几乎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黄遵宪所开凿的这一传统,终于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汇为澎湃的江河。1927年,作为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和“古史辨”运动中坚的顾颉刚,来到华南新学术文化的中心——中山大学。在他的推动下,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开办民俗学传习班,出版《民俗》周刊和“民俗学会丛书”,一举成为中国民俗运动的重镇。在“眼光向下”的新视野之下,在“整理国故”以与西方汉学“争胜”的思想驱动下,一时间,举凡歌谣、戏曲和方言的调查、采集、整理及研究,都成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正是在这种全新的学术风气之下,有关客家歌谣的采集、整理与研究,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对此,罗香林曾有这样的回顾:“(进入1920年代之后)还有一种极可注意的事件,就是内地的青年学子,对于客家歌谣传说一类民俗材料的采录。这是受着国内一般所谓新文学运动的潮流而产生的一种现象。自从胡适诸人提倡白话文学、语体文学以后,接着又有所谓平民文学、民间广艺一类的口号,一时从事民族歌谣传统的采录者,真如雨后春笋。又以歌谣传说本为民俗学重要的材料,于是平民文学的提录者,又复于文化人类学家互相携手,慢慢进到民俗研究的范围上去。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的民俗学会及其所出版的各种刊物,更是这样来的。客家青年学子,受着这种潮流的影响,以是关于客家歌谣和传统的小书,也就一天一天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客家山歌的采集与整理运动中,首先必须提到的便是广东海丰县客家人钟敬文(1903-2002)。在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后,钟敬文和许多《歌谣周刊》的读者一样,便经常给周刊写信,一方面对顾氏的研究大加赞许,另一方面也向顾氏请教采录与整理山歌的方法。1926年,钟敬文本着“恋歌一卷新收拾,要与风诗补粤音”的初衷,开始收集与整理客家山歌,并于次年出版《客音情歌集》。该书选录客家山歌140首,并对歌词中的相关客家方言词汇加以注释。据其引言所述:“我本想把这里全数歌词,都附以罗马拼音并‘声调谱’,使读者可以把它的声调如实地歌唱出来。但这件事,需费时间与脑力颇大。我此刻有点办不到。”尽管如此,该书依然被视为客家山歌采集与整理的开创性著作。

1927年,钟敬文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助教,协助顾颉刚创办“民俗学会”,又和余永梁一起编辑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刊物——《语史所周刊》,同时还和董作宾一起编辑《民间文艺》(后改为《民俗》)。在他的组织下,中山大学的《民间文艺》以及改刊后的《民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从各地采集而来的客家山歌。其中,如何如见的《梅县山歌六首》、温铨贤的《梅县山歌》、李葆兴的《大埔情歌》、镜海的《梅县民歌》、林干的《梅县的情歌》和郭坚的《陆丰客音情歌七首》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学生期刊,也开始陆续刊登主要由客家籍青年学生采集而来的山歌。如《清华周刊》就发表过刘信芳的《几首梅县歌谣》和《粤东情歌》,而厦门大学的《厦大集美国专学生会季刊》,则刊登了由镜蓉采集的《长汀情歌》等。

由中山大学民俗研究学会所推动起来的客家山歌采集与整理工作,很快便在客家籍知识分子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时间,客家籍知识青年不约而同地从事于山歌的采集与整理。自钟敬文的《客音情歌集》之后,李金发的《岭江恋歌》、陈穆如的《岭东情歌集》和化名孙圣裔的《岭东情歌精华》等,也纷纷问世。在此风气之下,仅梅县地方书局,就出版了《客家平民文艺》、《梅水歌谣新集》、《鸳鸯冢》和《岭东情歌》等。至于其他各类书局所出版的客家歌谣传说一类的书籍,“总计亦在十种以上”。而作为集客家山歌采录、整理与研究之大成的,当属罗香林完稿于1927年、正式出版于1936年的《粤东之风》。

1930年代中期以后,一路高歌猛进的客家山歌运动似乎告一段落。但是,如果细加察访,当时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仍然不时地刊出有关客家山歌的各类文字。其中,既有山歌歌词的辑录,也有专注于客家山歌内容或形式的研究,更多的则是兼而有之。它们无疑也是民国时期客家山歌收录、整理及其研究过程中重要成果。

整体来看,民国时期采集和整理的客家山歌,其数量之多,目前还难以作出精确统计。除以单行本的形式正式出版发行者外,还有大量发表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的山歌作品。至于山歌爱好者的自印本、手抄本、民间私刻本,则更是难以枚举。为了全面地反映民国时期客家山歌采集与研究的成果,我们编辑了这本题为《民国客家山歌文献与研究》的资料性书籍。内中除了收录流布较广、在当时及后世具有相当影响的单行本著作外,还不惮其烦,从大量分散的、不易多见的报纸杂志上,选辑一些有代表性的山歌作品或相关研究类文字。然而,由于时间仓促,我们的工作整体上还比较粗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民时期期刊数据库的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对该书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我们也期待学界同行和山歌爱好者的批评与指正。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