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万年花台”
□ 张鸿祥
在长汀,对客家传统民居流传着一句十分经典的俗语:“千斤门楼四两屋。”就是说,整栋民居的分量,房屋只占四两,而门楼却有千斤。意思是指假如门楼没有建好,那么整栋房屋的风水也就毁了,说明门楼在客家民居中的重要性。长汀还流传另一句俗语:“四两屋场,千斤门楼,万年花台。”前面两句很好理解,最后一句“万年花台”是指什么?为什么称“万年花台”?这个问题长久以来我一直无法破解,成为数十年的一个心结。
我第一次接触花台,是40多年前。我的好友林戈,他的家就是长汀县濯田镇塍背村的一座围屋,全家住在正栋厅堂后头那弧形的围屋里,约有七八间房间。围屋与正厅之间是一块弧形的半圆形的空坪,这块空坪长约15米,纵深约5米,平常它也是人行通道,但是它并不是平平展展的一块平地,而是中部微微隆起,两边倾斜成为弧拱形状。我问林戈:“这是晒谷坪吗?”林戈说:“这不是晒谷坪,叫花台。”我问道:“花台?是专门用来搭建台架种花的吗?”林戈说:“不是种花的。”我问:“不是种花的,为什么叫花台呢?”林戈回答:“祖辈传下来就叫花台,具体我也不清楚。” 这是我这位城里人,第一次真正知道的“花台”。
第二次接触花台,是在20多年前。我陪同法国人类学教授劳格文博士到涂坊田野调查。我们慕名参观著名的围屋“凤如屋”,这是涂坊镇众多围屋中的一座。涂坊围屋不同其他敞开式的围屋,它是封闭的。如果把大门和后门关上,里面池塘、水井、空坪、厅堂、厢房、厨房、猪栏、谷仓、厕所一应俱全,成为一座不受外界干扰的庞大围屋。和永定客家土楼极为相似,有建筑专家认为,涂坊围屋是客家土楼的前身。
我们从镌刻着“模山范水”的门楼进去,逐一仔细参观,经过下厅、中厅、上厅和后厅,最后从后厅的边门出去,来到了这座围屋的后头,这也是围屋的最高处,这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倾斜的稍稍隆起的半月形空坪,这个空坪也是介于正栋厅堂与围屋之间,也是呈半圆形状。朋友介绍说,这块空坪叫“花台”。“花台”这个名字又一次印刻在我的脑海。“凤如屋”规模宏大,在花台的边上,建起一排弧形的两层楼围屋,共有16个房间。
后来,我在下乡的过程中,还参观过南山镇中复村的钟氏大围屋和其他许多乡村的围屋,这些围屋无一例外地在正厅与围屋之间都有半圆形的花台。而且都是中间微微隆起呈弧形状态的。很明显这些花台并不是用来种花的,那么,为什么会叫花台?它有什么用途呢?
不种花,又叫花台。后来有一次,我听了长汀民俗专家邹子彬对“花”的一番讲解,令我茅塞顿开。邹子彬告诉我“花”的真正含义,他说,在长汀传统的语境中,花是指女人,而且专指女人孕育孩子的生命之门。
邹老对花的解释,真是惊世骇俗!古人对“花”的丰富想象力,让我惊叹不已。
然而,长汀传统围屋的花台,只是一块稍稍隆起的弧形地面,无论怎样也无法与“生命之门”联系在一起。
1990年代,我到广东梅州参加客家学研讨会,会议结束后,我们参观了一处梅州的围龙屋。围龙屋与长汀的围屋构造基本相同,只是围龙屋的规模宏大,后头的弧形围屋呈马蹄形,一共围了三道,共有五、六十间房间,让人叹为观止!
一位老者领着我们参观,当来到正厅与围屋之间的“花台”时,这位老者向我们介绍说:“这是围龙屋的化胎。”我一听“化胎”,以为是长汀话与梅州话口音不同,他们将“花台”念为“化胎”。我问老者“是花台吗?”老先生回答:“不,是化胎。变化的化,胎儿的胎。”说完还在手掌上写着“化胎”两字。我问老者,为什么叫“化胎”呢?老者指着脚下的地面笑着问我:“你看,这地面像什么?”我仔细地看着脚下的地面,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它像什么。这时这位老者神秘地说:“你不能只盯着脚尖,放开眼界,将整座围屋当作一个整体。你看,‘化胎’像不像母亲怀孕时隆起的腹部?”经他这么一说,我眼睛梭巡着整个化胎,是啊,多像怀胎三四个月时母亲微微隆起的腹部啊!此时,我的双脚正站在母亲隆起的腹部上,我像触了电似的,赶忙退到边上,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刹那间,我恍然大悟,多年未解的花台密码我瞬间得到了打开的钥匙:“花台”也好,“化胎”也罢,都是象征母亲在孕育新的生命。长汀人说的花,是用优雅含蓄的语言比喻母亲的生命之门;梅州人说的胎,则用简明扼要直白的语言点明了是怀胎啊!原来先人在营造围屋时,就将中国古老的生殖崇拜巧妙地融入围屋里,营造出这么一个“花台”,它感应天地之灵气,赋予围屋母亲超强的生育能力,生生不息地孕育着子孙后代,祈盼世世代代人丁兴旺,子孙延绵,百世其昌!
这种围屋的营造法式,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花台”成为整座围屋最神圣的区域,难怪会被人称为“万年花台”!万年花台,承载着客家人盼望家族万年长盛、人才不绝的美好愿景!
啊,好一个花台!客家人的万年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