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坤“回家”,建一座申元书院
□ 宋客 文/图
“我今天回来了,真正的回家了!我把一辈子收藏的珍贵图书、书画作品都带回来了。以前每次回来,都提着行李箱,回家看望父母,住上几天,又要离开!”10月18日上午,由著名出版家、历史学家郭志坤在老家——永定区培丰镇田地上和村建立的申元书院开院仪式上,今年78岁的郭志坤先生动情地说。
秋日阳光和煦,田地热闹祥和,高朋满座,嘉宾云集。
一座6层高的申元书院,满载着郭志坤先生对家乡的深情,满载着中华一万年的历史厚重,屹立于田地村的广袤田畴。这座沪闽两地民办公益性质的申元书院,共收藏图书5万余册、文字拓片1166件、照片资料11800帧、各类书法作品500多件。
进入书院一层,但见书架上摆满了层层叠叠、琳琅满目的图书;二至五层分别是汉字馆、先贤馆、通史馆、帝王馆,体现“藏古今学术,聚图书精华”的文化氛围。
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兴于唐,盛于宋,成为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教育机构。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书院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郭志坤先生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1966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在文汇报社理论学术部当记者、编辑28年,曾任学术、“神州”、“我爱祖国” 等专栏主编,还任《理论探讨》(内刊)主编。1985年4月任文汇出版社总编辑,1995年8月调任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郭志坤在两个出版社任总编辑22年,曾策划并与人合作主编《中国通史》(23卷) 、《中国断代史系列》( 13卷16册)、《领袖格言》、《中国共产党七大代表名录》(上下卷) 、《二十世纪上海大博览》、《二十世纪世界大博览》、《中国名著作者对我说系列》(6册) 、《先秦诸子自述丛书》(8册)、《香港全纪录》(上下两卷)、《澳门全纪录》、《一千零一问──孩子们最爱提的问题》(上中下3册)、《细讲中国历史丛书》(l2册) 、《现代厂长经理经营大全》、《中国历代祝词贺语大观》、《中国历代贡品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文汇探索丛书》(8册)……
郭志坤先生一辈从事文史工作,出版界称其为“学者型总编”。除了主编大批高品位的图书外,他奋发努力、勤于笔耕,撰写了大量有学术价值的论著。在《复旦学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历史研究》《齐鲁学刊》等50余种报刊上发表了《评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试论稷下学宫》《略论唐代贞观年间的“论今引古”》《秦始皇陵地宫猜想》等100余篇史学论文。采访并报道了冯友兰、侯外庐、周谷城、周予同、朱东润、郭绍虞、白寿彝、谭其骧、蔡尚思、魏建猷等30余位名家的学术成果与造诣。著有《中国宣传史·先秦卷》、《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荀学论稿》《旷世大儒——荀况》《秦陵地宫猜想》《孙中山社会科学思想研究》(与张启承合作)、《中国古史寻证》(与李学勤合作)、《中华一万年》(上下两卷,与陈雪良合作) 、《提问诸子丛书》(10册,与陈雪良合作) 、《陈绛口述历史》(撰稿)等。其中《孙中山社会科学思想研究》获上海市优秀著作奖,《秦始皇大传》获“金钥匙”奖,《香港全纪录》、《澳门全纪录》获中国图书奖,策划的《中国断代史系列》以及参与编辑的《中国通史》等获多项国家图书奖。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策划并作为第一作者的《成语里的中国通史》被中共宣传部列为工程项目。真可谓著作等身,名满华夏。
郭志坤一辈子读书、编书、写书、购书,60年来收藏了图书5万余册。特别是他的爱子郭申元为生命科学献身后,众多有识之士不时前去求购,其中有商人,有官员,有学者,还有海外朋友。“美国哈佛大学曾出资600万元要求购买这些图书,但我思前想后,觉得这批一辈子精选的图书舍不得被流散,更舍不得让自己费尽心血的结晶离开中华大地留洋而去。”郭志坤说,他抛去种种私利,最后决定把这些图书无偿送回老家,“这里才是图书真正的归宿地。”于是2008第一次运回3000册,第二次运回5000册,先后分9次从上海运回。单运费就花了2万多元。
郭志坤决定在老家建一座书院,并以儿子“郭申元”的名字命名。
郭申元出生于上海,哈佛大学博士。郭申元从16岁开始便立下“攻克癌症”的誓言,身怀“为人类服务”的崇高信仰,在美国十年攻读,主要从事研究DNA解旋酶晶体的制备以及三维结构的测定,这是科学家首次揭示这类解旋酶的结构,为制造治癌新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向。不幸的是,未到30岁的郭申元积劳成疾,被癌症击倒。“申元书院”正表达了人们对献身科学的科学家的无尽思念与敬仰。
一介书生要建一座书院,从寻址,兴建,场馆布置、图书整理以及打包运输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但在各级政府、组织和亲人、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建成,如期开馆。
郭志坤在开院仪式上说,兴建申元书院的目的就是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通过汉字馆,传承中华文化的坚实载体,明白中华文化之伟大;通过先贤馆,传承中华文化的灿烂明星,明白中华文化之精髓;通过通史馆,传承中华文化的绵延长城,明白中华文化之灿烂;通过帝王馆,传承中华文化的时代舵手,明白中华文化之力量。兴建申元书院,这是一种报答,龙岩是老家,是出生地。家乡是生命的摇篮、亘古不变的人生港湾。不忘“生我养我”的地方,读万卷书也读不完老家的养育之恩。落叶归根,老了要回家,自己收藏的物宝更要回家。这才是真正的安全的归宿地。家乡需要文化。老家是农村、是山区,又是革命老区。政府正在兴起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兴建申元书院,也是为了对郭申元献身科学的纪念。郭申元的科学成果为学界瞩目,中国有156位院士为他题词赞其成就,上海共济投资集团创建了专攻癌症的“郭申元生命科学(上海) 有限公司”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又兴办了“郭申元纪念馆”, 作为父母没有什么表示,唯有将藏书作本留传后世,以作纪念。
郭志坤先生步履稳健,满面春风,向参观人群或介绍历史知识,或畅谈创作经过。台上台下,互动热烈,人们争相与郭老合影留念。
当天下午,郭志坤还以“普及中华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为题,首开申元书院讲坛。郭老一杯清茶,目光坚毅,侃侃而谈,谈自己当年的兴趣爱好、志向追求、创作经验、策划动机、学术成果;对于历史考据,古今中外,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给人们送上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让人如饮甘饴,如沐春风,一场高品位的学术讲坛,成为乡村社会最儒雅的人文风景。
在申元书院六楼,有一幅郭志坤的画作,名曰《归家》。画中有一长者,一袭长衫,手持拐杖,拐杖上端吊着一个空葫芦,踏在归家的独木桥上。冬日里,寒风凛冽,白雪皑皑,四周雄峰耸峙,脚下流水淙淙,跨过石砌小径,便是一座低矮的茅屋。茅屋前有简易的木栅栏搭就的门楼,树木枝条稀疏,有几只飞雁在屋顶盘旋。人们看到这幅画时都情不自禁地蹲下身子,端详、揣摩,再回望郭志坤的神情,但见郭志坤笑笑,转身而去,穿梭在他收藏的历史画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