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道不尽的南洲书院
□詹鄞森
当一群人大、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的老领导、老专家,与南洲书院邂逅时,将发生怎样的碰撞与回响?
当我们一头撞进漳平溪南下林村这座闽西最书香古书院时,我们的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
感化溪不远。老屋极为破旧,正在进行抢救性修复。抬头见“南洲书院”牌匾,极为醒目。上下厅两副对联,道出了书院的旨趣:“九社春风,扶摇学子飞天梦;五图书卷,耕读立人壮志心”、“书上风云,光映众人参学事;院中龙虎,气吞万象出贤才。”
书院是明代溪南巡检司署旧址,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漳平现存较完好的古书院。
一座书院,是一座村落的文脉,文化教育是一个村庄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彰显村落的精神气度,是当地民众神圣的精神文化家园。
当年,漳平感化里九社,包括碧潭社、溪南社、象湖社、长塔社、竹柄社和南坑社(今属安溪桃舟乡)等民众合力共建的南洲书院。其时,九社乡绅耆老陈廷擢、郑廷瓒、詹步元、苏肇升等十余人董其事,发动民众捐银,共襄盛举;漳平知县赵速捐俸禄100两银圆倡首,并入驻现场督建。如今,院中墙上,九社捐银碑仍在,一位位乡绅名字都留在这隽秀的小楷碑文中。
书院占地面积2650平方米,一堂两厢,土木结构,四合院式平屋,共9厅99间。如今尚存6厅42间。原建筑工艺精湛,屋檐斗拱有木雕狮子一对,壁画极为精细。
南洲书院屋内庑头现仍存《南洲书院碑记》,碑文内容完整,为漳平知县赵速所撰,文曰:“教养二字,王道之本。某承乏潼关,力行社学、乡约、义仓、保甲四事,颇费苦心,此司牧之圭臬也。……斯举也,微特有备无患,物阜民康,共享升平之福,将见人才蔚起,文运蒸兴,如蒋德夫(蒋时馨)、陈二漳(陈六韐)之联捷南宫,后先济美,岂不懿欤!众士民睦姻有素,观摩维殷,倘念厚民生于斯,培士业于斯,卜光前裕后亦于斯,谅必乐从予言,解囊不吝焉。是为序。”
南洲书院建成后,延师课读,成为感化里九社公有的一所学堂。很快就培养出2名举人:陈秉德(官坑人,1843年乡试第52名)、张清标(东湖人,1866年中举);4名贡生:陈其晖、陈维铨和张清江、张清高。1909年,东湖村张清江、张清高兄弟同科,同高中宣统己酉科贡生,声名鹊起。
此后,感化里莘莘学子,人才辈出。近年每年考取清华、北大学子源源不断,其中不乏高考状元,出了许多硕士、博士。众乡贤踊跃捐资助学,奖教奖学,成为一时之风尚。
同行的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老谢,一边拍下捐资助学功德碑,一边说,“我要把它拍下来,给老家适中的乡贤看看,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乡镇,乡贤一次捐资达700多万元。”对于古书院的修复,则“要把古书院修复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周围房屋要规划好,与书院协调、相称。”
当然,此行感触最深的是龙岩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老陈。他说,2015年,我们与市文联、闽西日报社等,共同开展闽西“最美古村落”“最书香古书院”评选活动,我们亲临现场,一个个观察、研究、评选,南洲书院名列“最书香古书院”。文物修复,一定要修旧如旧,尊重历史,把古书院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出来。要选好装修团队,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突出“书”“院”两字。
同行的古建筑专家老毕说,这座古书院,占地宽广,建筑宏大,建筑工艺精湛,是研究清代书院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史料价值,一定要保护好、呵护好。
今年9月6日,溪南中学举行了南洲捐资兴教协会第三届颁奖大会。大会共发放奖教奖学金57.4万元,其中奖励中考优秀学生65名、高考优秀学生76名、硕士毕业生3名。
龙岩市教育局原局长老朱,30年前在溪南镇任党委书记时,亲手植下了一株榕树,如今早已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他与溪南现任书记在树下合影留念。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地方要振兴,要靠文化,靠教育。南洲书院就是告诉人们,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如今,当地政府已着手修缮维护南洲书院,她必将以更完好的风貌,呈现在众人眼前,成为一处宝贵的可供参观、游览和人文历史文化研究的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