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城抗倭起烽火
□ 邱德昌
说到抗倭,人们自然想起明代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想到江浙闽沿海的将士和民众。龙岩是山区后方,怎么会与抗倭“扯”在一起呢?
事实上,龙岩人民在历史上的历次抗倭中,从来都不含糊。明嘉靖年间,俞大猷从浙江调回福建任总兵官,他动员民众抗倭,龙岩人民积极响应。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龙岩县志》记载:“张成颛,字石川,以勇敢闻。总戎俞公征潮,以乡勇从征有功。”龙岩人张成颛不仅自己参与抗倭,还率领一大群乡亲冲上前线,保家卫国。当时,俞大猷共征集到漳州(时龙岩、漳平、宁洋三县归漳州府管)与汀州的士兵达6000人,俞大猷还写信给朋友,称从龙岩县居仁里(今漳平永福)征用的兵最勇猛。
比俞大猷那个年代更早一些,龙岩龙门镇赤水村郑氏便开始抗倭了。据赤水村的郑氏族谱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举义军,公首创谋从,毅然执戟,远涉沙漠,调镇广粤,北驱元,南防倭,公天性之忠勇不可诬矣。”洪武八年(1375年),在龙门赤水开基的郑癸轻调到惠州卫所,任左营千总,抗击海上倭寇。其后裔郑细弟、郑文受、郑尾仔、郑本贵、郑钦汶、郑以坚、郑奇槟7人官职世袭,均为千总官继续在惠州卫所打击倭寇。这7人中,细弟、文受是堂兄弟,故称“七代八员抗倭卫国”,他们家族可以说是伴随整个明王朝在抗倭卫国,堪称抗倭世家。
当时光跨越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龙岩人抗倭的斗志更加顽强,涌现了更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好汉。新四军的领导人之一邓子恢,点燃了闽西人民抗击日寇的熊熊烈火。
屹立在龙岩城龙津桥头的原龙岩商会旧址旁边,有一座别致的“六角亭”,它见证了龙岩国共合作谈判这一光辉时刻。1937年7月10日,时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子恢从适中闽西南通讯社重要交通站石门炉来到龙岩县城,与国民党粤军龙岩驻军代表练惕生、龙岩专区代表张策安谈判。这座六角亭,是谈判双方在商会大楼和谈时休憩放松的最佳场所,亭子四周古树参天,环境清幽。如今,六角亭和商会保存完好,成为龙岩中心城区“红色金融街”景区的核心景点。根据谈判协议,新组建的闽西南人民抗日红军编为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共三个大队,其中第一、三大队集中在新罗区白沙镇,第二大队在平和芦溪集结。白沙镇,成为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的点编之地,见证了闽西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风云。当时,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政治部就设在南卓村的黄家厝。1937年10月,中共闽粤赣边临时党代会在岩下村的吴氏宗祠馀庆堂召开。方方从延安赶到白沙,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指示。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闽西抗日义勇军编组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新四军二支队随即在龙岩白沙宣布成立,张鼎丞为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邓子恢调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随后,初步编成的二支队由白沙转往东肖。至1月下旬,闽西、闽粤边、闽赣三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2000余人,汇集于龙岩东肖。东肖镇成为福建的抗日中心区域,各地前来参军、慰问的社团和民众络绎不绝。闽西南的抗战高涨情绪在东肖镇集中爆发,各类慰问、演出、培训、报刊出版等,抗日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位于东肖镇龙泉村的仕峰厝,这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古厝,是三厅二厢房土木结构平房,成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司令部、政治部。刚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子恢和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等都居住在这栋老宅。虽然他们在这居住时间不足一月,但现在成为人们凭吊闽西南抗日子弟兵最好的地点,也是龙岩抗日文化最好的展示馆。仕峰厝一侧,建了新四军二支队纪念馆,连同仕峰厝和后田暴动纪念馆、邓子恢纪念馆、东肖红场、东肖华侨博物馆,打包整合成国家3A级景区。
1938年2月27日,东肖白土广场,新四军第二支队及社会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6000余人,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3月1日上午,社会各界在这里欢送子弟兵北上抗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第二支队众将士,向皖南开进,踏上弯弓射日的抗日征途。
龙岩城东的平寨,有一座连氏宗祠追远堂,坐落在繁华的大街边上。这座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古厝现已修缮一新。追远堂在明崇祯年间出了很有骨气的文人、进士连经芳,他官虽不大,仅做过县教谕,但很有民族气节,明亡后,他居家不出,不仕清廷,甚至不下楼,别说是出门了,自称“头不顶清之天,足不踏清之地”,并将正大门堵上,永不开门,直至清廷灭亡,他的后人才遵其训,开通了大门。
直正为追远堂带来声誉的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它作为台湾抗日义勇队的总部办公楼而闻名于世。
1939年2月,黄埔军校出身的台籍人李友邦,将台胞组织起来,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抗日义勇总队。不久金华沦陷,李友邦率队员进驻龙岩,此后3年多都在龙岩战斗和生活,写下了台湾与龙岩人民携手抗日的辉煌一页。
台湾抗日义勇军总部设在连氏祠堂,李友邦与夫人严秀峰租住在不远处的苏清洛的民房,其他成员分散在连氏宗祠附近,少年团成员则集中在溪南的紫浩堂内。在龙岩,李友邦夫妇生有一子,但因营养不良,孩子不幸夭折,夫妻俩含泪,草草将孩子埋葬在附近的北山上。祸不单行,李友邦的母亲不久也因病去世,夫妻俩将母亲也埋在了北山。李友邦和严秀峰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率领队员们开展了极有声势的抗日活动,深入日寇占领区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组织日语喊话队,宣传抗日,瓦解敌人。台湾义勇队曾三次突袭厦门,其中一次是乘日军在厦门召开庆祝伪政府成立三周年之际,在会场投下多枚炸弹,炸死日伪军10人。另一次是配合漳州抗日组织,进行一次武装袭击日军战斗,毙伤日伪军100多人。台湾抗日义勇队还在龙岩设台湾青年报社,出版《台湾青年》周刊。为了迎接抗战胜利及光复台湾后建设人才之需,李友邦在龙岩举办干部培训班,从居住在大陆的台籍青年和闽粤祖籍地的青年中招募一批新队员,龙岩的知识青年如苏禄洲、杜忠元、苏年湘、郑炳尧、章仕开、苏振文、谢启武、陈曼、魏军养、郑攸天、谢露珊等先后加入了台湾义勇总队,与台湾同胞共同抗日。龙岩人民与台湾抗日义勇队携手抗日,以实际行动保卫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位于龙岩雁石的龙硿洞,见证了台湾抗日义勇队的光辉足迹。龙硿洞的洞口,有7名台湾义勇队员留在石壁上的题字。他们于1944年12月到雁石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后,慕名到龙硿洞参观,并题字留念,其中一位签名者是副总队长“张士德”。1945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9月3日,李友邦即派台湾义勇总队副总队长张士德,随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寇克上将飞临台湾。在台北,张士德亲手升起了从龙岩带去的国旗。
如今,台湾和龙岩两地,遇到抗战纪念日,都会举办台湾抗日义勇队图片展等活动,龙岩人民与台湾人民血浓于水的感情、同仇敌忾联手抗倭的精神,已成龙岩这座城市的英雄印记,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