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揽胜


□ 范晓莲

到赤峰嶂走走吧!偶然听友人言及赤峰嶂风光之美,不禁怦然心动。

赤峰嶂位于闽西长汀县南部,距县城约80里,与河田、童坊、新桥三镇接壤,是长汀的四大名山之一。

沿着蜿蜒的山道前行,一路竹林苍翠,松杉蓊郁,灌木丛生。一片鲜活的绿,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山势渐陡,弯多而急。汽车时而如大鸟飞翔于山腰,时而如蛟龙腾飞在云端。车窗外,几片闲云飘来飘去,仿佛触手可及。山风骀荡,令人神清气爽。

友人是山脚的半坑村人,对这里相当熟悉。据他说,赤峰嶂海拔1302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正听他如数家珍,忽见林间窜出只小松鼠,不禁惊喜地喊出声。友人笑笑:“这不算稀罕,前些年我还在山上见过水鹿和野猪嘞!”听得我们啧啧连声。

在山腰一处开阔地,友人让我们稍做停驻,原来这里有个观景点。放眼望去,天蓝云白,群峰茫茫。绿意如同打翻了一般,从上而下流泻。阳光从枝丫间漏下,在低处的叶片上雀跃,把灿烂填充于每一条缝隙间。观景点对面有座山峰,造型奇特。向导说,那是牛颈岭,边说边指引我们看,哪儿是牛头,哪儿是牛颈。山谷有梯田层层叠叠,几间农家土屋错落有致。据说这里还保留着古老的汀州客家毛边纸手工作坊和传统竹制品制作工艺,此为当年中原汉民远离战乱,在此艰辛创业的明证。

不久,到了临近山顶的停车场,最后一小段路须步行。路上,成片的松林郁郁葱葱,还有水杉、紫楠、毛竹……这里的台阶原本是碎石铺就,重修时却变成了水泥台阶。这不能不令人感到些许遗憾。修旧如旧,应为共识。石阶本极富诗意,“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没有了石阶,诗人与僧人该蹲坐何处,山蚁又将移往何方呢?

拐角处,有棵苍劲的“迎客松”,笑迎四方客人。传说,清朝年间,法师普慧从安徽云游到赤峰嶂,被旖旎风光所陶醉,情不自禁赋诗一首:“赤峰巍峨直耸天,仙山琼阁在眼前。山不醉人人自醉,我愿赤峰添新颜。”话音刚落,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飘然而至,笑呵呵地说道:“你的心愿很好,若能从你的家乡取来迎客松种子在此种下,赤峰嶂定然更加秀美!”说完,便消失了。普慧知是神仙旨意,赶忙启程回到家乡安徽,取回黄山迎客松的种子,播撒在赤峰嶂。于是,黄山松便在此茁壮成长。

还有好些高大挺秀的红豆杉,这可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这种别处罕见的珍稀树种,赤峰嶂上却生长着数百棵。由于生态环境优越,红豆杉长得格外茂盛,最大的胸径60多厘米,树高、冠幅10多米,有的笔直俊秀,直指苍天;有的旁逸斜出,造型别致。

自古胜景在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顶,只见峰巅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刹——祖师庙。门楼飞檐翘角,浮雕典雅,雄伟壮观。两边墙上各有四个大字:“云峰胜境”“千古名神”。门楣上方,高悬一匾,上书“赤峰嶂古寺”。寺门两边是副对联:宾临幽境访名山,迎接游人登圣地。据史志载,此寺建于北宋初年(公元966年),原先被称为沙篱古寺,本为土木结构,千余年来,几经修葺,特别是2006年再次重建,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庙里主祀观音、定光、伏虎三神,合称三太祖师。所以又叫“祖师庙”。关于该寺的来历,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宋正德年间,有一钟姓商人夜间路过赤峰嶂,远远望见峰顶有三处亮光,走近方知是三块大石头。商人内心诧异,暗想定是佛光显现,便对石祈求,若此行顺利,赚得钱财,定为石头建庙塑身。不久,果然如愿。于是,守诺将这三块石头塑成观音、定光、伏虎三神,移奉入庙,永享香火。

寺庙大门开在寺庙左侧,与殿堂正位成九十度角。这种设计与众不同,许是出于风水的考量。大殿是传统的上下厅布局,上厅是大雄宝殿,供奉着诸多神仙。下厅为拜庆聚会之所。这里原先仅供奉三太祖师,后来又请了佛祖、妈祖、玉帝……众多神仙齐聚一堂,和谐相处,倒也有趣。这是否也诠释了神仙的宽容与大度、慈悲与友善?虽是千米高山,但山泉水却源源不绝,清冽、甘甜。这生命之流,流在山间,流在云端。山水共存,灵动中有韵致,伟岸中有柔肠,坚韧中有婉转。

寺外建有“观景台”,立于台上,当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目之所及,山峦叠翠,绵亘蜿蜒,如屏如嶂,故得名“赤峰嶂”。峰头如雄狮,仰天长啸,人们称之为“仰天狮形”。赤峰嶂绵延百里,与策武乡的东华山相连,遥相呼应,故民间有“狮头赤峰嶂,狮尾东华山”的说法。站在峰顶,遥望,北面的汀州古城卧龙山清晰可见;俯瞰,松杉在山间争奇,烟云在峰壑弥漫。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在大自然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

山上还有许多奇石,人们据其形状特点命名,有击鼓石、喝掌石、虎形石……令人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还有出米石、天子地的传说,也充满传奇色彩。徜徉此间,不禁思接千载,感慨万端。

赤峰嶂,不愧为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其浓重的历史气息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令人流连,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