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又冬至


□练云燕

有人说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这一天思念最长!

冬至当天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之后白天逐渐变长,又将是一个昼夜长短循环的开始,也将真正进入“数九寒天”。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这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儿时的记忆里,每到冬至这天,母亲必定会到厨房灶膛里,慢慢打开那或棉被或旧衣包裹了多重的酿酒缸,在我们雀跃期待的眼睛前小心翼翼地掀开最里面的那一层纱布,瞬间,满屋酒香。中间满满的酒井上,母亲总会赏我们每人几汤匙的酒酿,那香甜的味道啊,至今想起都让人垂涎。

一位诗人说:“所有的雪花都来自故乡。”冬至前后,常常会有一场漫天大雪如约而至。一场雪落在乡村,显然要比落在城市里来得洒脱从容。于乡村,大雪是一床厚实熨帖的棉被,孕育着来年的好收成;于城市,大雪落得那么矜持和拘谨,它只是孩子们的尖叫和惊喜,以及对出行不便的埋怨。

食人间烟火,饮半杯风霜。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有关纪念冬至所流传下来的美食习俗——饺子、汤圆、羊肉、公鸡……都承载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就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这一年一度的热闹场景。

在这个浓郁醇厚的节日里,和朋友们一起相聚也好,与家人一起团圆也罢,一人来一碗皮薄馅满的饺子,或者细腻爽滑的汤圆,热腾腾的雾气弥漫……一张张满溢幸福的笑脸,这种温馨的氛围、暖融融的情义,足够把逼人的寒气驱散。

冬至,是父亲的生日,也是后来我们每年都必须归家的日子。其实,准确说来是母亲给父亲定的生日。父亲年幼丧母,祖父只依稀记得父亲大约是农历十一月出生。那时,年轻的父亲在外工作,村里组织登记村民的出生年月,10来岁的小叔跑回家去问祖父后,报我父亲的生辰说:“上半年的十一月。”啊?哄堂大笑。后来,母亲便把父亲的生日选定在冬至这个日子,期望能给寒冷的冬天增添温暖的气息。

看过微信里一篇文章,记录了一个武平籍女儿携父亲横跨大半个中国去旅行。这篇文章我读了两遍,依然泪流满面。我知道, 我的父亲的梦里一直有北京,朋友的几次邀约,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那时的我们,也总因孩子年幼、工作繁忙、假日拥堵等种种理由而耽搁,直至今天成为心底永远的隐痛。想想,似乎未曾与父亲一起出过远门,一次都没有!

我们生活在农历二十四节气里,感受着四季有章可循的变化。日子厚重而绵长,前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我们需要弥补一些过往的遗憾,再增添一份养精蓄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