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龙岩城的另一种文化意象
□宋客
如果把龙岩城比作一个大花园,那么龙岩城以西的连绵的梅花山就是这个村落的后龙山,高峻的大山挡住了凛冽的北风,敞开的丘陵迎来夏日的清凉;如果把龙岩城比作一座坐西北朝东南的偌大的房子,那么呼呼的海风总能穿越地处正门的适中镇,龙门作为一个侧门与邻居勾连,龙津河贯通东西,最后通过后花园流向九龙江。
龙津河是龙岩城的母亲河,九龙江上的历史烟云都紧紧依附在龙津河而传承久远。
这个后花园,不是别的什么地方,是铁山镇。
“铁山”这名字好。好就好在给人深邃的意象而留下无穷的韵味,让人猜想;再把“铁山”与“龙岩”放在一起,给世人留下沉雄壮阔的威武形象。像铁一样坚硬的大山,是龙岩城最温暖的归依,也从心理上给人前行的坚实的力量。
龙岩城的文化意蕴的确耐人寻味。
西晋以来,北方汉人持续南迁,一波又一波北方移民迁到南岭寻找生命乐土,至隋唐时期这股移民潮洪波涌起,蔚为大观。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移民潮,一方面造就了北方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又成就了南方地区的大开发,北方汉人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畲、瑶、百越等少数民族融合,拓土开疆,建设家园,并传承了中华文化所固有的社会理想。
龙岩就是移民融合的生命之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龙岩建县,取名“新罗”;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城南翠屏山有一溶洞,称“龙岩洞”,故改新罗为龙岩。此后,龙岩成为闽西重镇之一。
历史上,移民的迁移总是呈现“从一地到他地”和“迁移他地之后的再迁移”的反复状态。这种迁移,大多呈“蛙跳式”流动。越来越多的人口新迁一地,发展繁衍,人地矛盾势必尖锐起来,为求得生存,人口不得不再次迁移。相对毗邻周边,龙岩地域开发稍早,最迟在唐代中期就成规模。这些人口大多溯九龙江而上,走走停停,一波一波,生生不息。
铁山,历史上叫铁石洋。洋者,开阔地也。这里是九龙江上游龙津河历千百年岁月冲刷而成的平缓之地,土地肥沃,精耕细作,造就五谷丰登的蔚然奇观,更重要的是与一墙之隔的龙岩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另一个方面也造就了铁山镇闹中取静、修身养性的儒雅气质。
反正,不论世事风云如何变幻,铁山只静静地守护在龙岩城的后花园,不争宠、不争功、不献媚,守土有责才是根本。
铁山不是没有热闹过。
漳龙铁路穿过铁山,每天“哐啷哐啷”的铁轮撞击钢轨的声音,铁山权当那是送给远行亲人的殷殷叮咛;
处于腹地的陆家地煤矿,来来往往的人流,铁山敞开古铜色的胸膛,给远走他乡来谋生的游子予温情的目光。
热闹也好,安静也罢,铁山都习以为常。
这里有纵横交错的溪流。富溪、蒋武川(溪)、美丽溪,流水淙淙,奔腾不息,有时如咆哮的怒狮,有时如温顺的羔羊,拍打着一块块嶙峋的山崖石块,在时光的漏斗里把这些山崖石块打磨得光滑平整。清澈见底的溪流,看得见一个个跃动的卵石以及蔓络的青苔,还有游弋的小鱼儿。溪河两岸,九曲回肠,树木森森,翠竹依依,活脱脱一座远离喧嚣、不染尘土的桃花源。
铁山真是一个侠骨柔肠的奇男子。
坚定、刚强、崇正,明事理,是铁山给人的外在的精神意象,走进铁山,才深悟其博大深厚的精神内涵,忠诚、仁爱、善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正如一个人累了,需要停下匆匆的脚步,放慢前行的节奏,歇歇脚,喘口气,我想,铁山就是疲惫的龙岩城歇脚、喘气的所在,抖抖身上的灰尘,校准前进的方向,再出发。
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