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华:用脚丈量新闻路

图为今年4月中旬,王尚华(右二)在武平采访象洞鸡养殖户。 记者 陈律全 摄
□记者 梁熙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句用以形容记者的话:“用脚丈量大时代,用情讲述好故事”。那一刻,我想到了我的同事王尚华,他也是这样的记者,一直踏实扎实地走,用心用情地写。
还记得2016年的一天,王尚华对我说:“我已经走遍了龙岩所有的乡镇。”我听到后满心感慨。对于记者而言,脚是用来走路的,有路就有方向,有路才有新闻。王尚华是2012年7月与我同一批进入闽西日报社的,短短4年时间,他就走遍了全市各个乡镇,我想,这就是记者“脚力”的体现,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体现。
日常,王尚华主要在闽西日报登高记者站从事时政报道。时政报道讲究程序性和严谨性,来不得半点马虎,同时具有突发性,要求记者随时随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王尚华的车后备箱里,随时备着雨衣、雨鞋,一接到汛期采访任务,他总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三年前“尼伯特”台风来袭时,他一大早就赶往现场采访。在漳平市溪南镇,他先是徒步前往朗车村,随后又主动跟随部队官兵徒步5公里的多处路基被淘空、路坡塌方的危险道路,到达通讯和道路中断的官坑村了解群众受灾和救援情况,生动地报道了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众志成城防抗台风的感人事迹和光辉品质,传播了风暴洪流中红土地上的正能量。
时政记者加班是常态,而在防抗台风采访途中,更有狂风暴雨的危险、有塌方路段的危险,甚至发生过意外事故,但王尚华从未畏惧,每次都是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登高记者站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也特别大,休闲、娱乐、度假等一切生活都必须为工作让路,王尚华从无怨言,都乐观地对待,每次都能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刚进报社半年左右,一次我和王尚华一起去长汀采访水土流失治理的先进典型。我们跑山上、林下、果场,进企业和群众家里,记录了许多采访对象的故事。回程的路上,他说:“这次采访有很多让我感动的故事,我来写初稿。”于是,他拿出了《大山的脸谱》这篇稿件,以“大山的脸谱”为喻体,生动地刻画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那一群奋斗的人们。报社的老记者评价:“这篇稿件一看就是用脑、用心写出来的,它生动写实地讲好了故事,饱含深情地歌颂了先进,旗帜鲜明地传播了正能量。”
最近,王尚华又在“抽空”下乡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农人”的故事。那次,跟他同行的记者告诉我,本来他们都已经准备连夜从武平赶回龙岩,但无意间听到一个江苏小伙千里迢迢来到武平租地种百香果的故事。王尚华敏锐地捕捉到了新闻点,他马上说:“今天太晚了,我们先住下来,明天要去联系、采访这个故事。”第二天,他们来到采访对象的百香果基地,耐心细致地采访、拍摄。几天后,一个真实而富有传奇性的“新农人”故事通过报纸和新媒体呈现给了广大读者……
在同事王尚华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好记者的品质:行走路上,永无止境;笔耕不辍,记录时代。记者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