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平凡足迹,感恩时代

□ 林福堂
新中国成立前,我是个放牛娃,1948年小学毕业后,因家里穷,辍学在家,放牛、耕田。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分到田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活一天天好转。1952年,共产党、毛主席提出“学校向工农开门”,为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决定继续上学。1953年我考上武平一中,1959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靠国家的助学金完成了中学、大学的学业。是共产党把我从一个贫寒学子培养成一个大学毕业生,是新中国让我一个放牛娃成为一个人民教师。
1964年大学毕业生后,我被分配到福建省重点中学——福州四中工作。为了乡村教育事业,为了照顾我的老母亲,1972年8月我离开省城,调回家乡武平工作。福州四中工作时我教过初中、高中数学;武平工作期间,我教过初中、高中毕业班数学,还教过政治、历史和学习方法指导等学科。几十年的教学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我在中堡中学、武东中学、武平二中教过的初中、高中毕业班数学,都创造过学生高考和中考数学全县第一或满分的纪录。
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福州四中还担任过革委会委员和党支部委员,在武平中堡中学担任过团总支书记、政工组长(政治处主任),1975年后,历任中堡中学、武东中学、十方中学、武平二中正、副校长20年。1975年12月至1981年8月,我在中堡中学担任第一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工作),与师生共同奋战,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
最近中堡中学79届高中毕业40周年同学联谊会,还邀请我们老师参加,大家回忆40年前的情景:那时全国高考已停止了11年,刚恢复高考一年多,考生多、招生少,同学们学习基础差,教师缺,资料缺,省、地(市)也没有统考,要考上大学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困难重重。为了祖国多出人才,老师决心很大,资料缺,我们老师自己编写,学校组织模拟考试。教师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个学科,文科、理科合班上课。基础差,同学们不怕苦和累,发奋攻读,决心把过去失去的夺回来。通过师生共同努力,高考取得了好成绩。1979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全县各中学前茅。考上重点大学是全县18所完中最多的一所中学,占全县的3/8,1977年恢复高考至1979年的三年里,中堡中学考上本省重点大学(当时只有厦门大学)占了全县的1/3,1981年高考又考得很好,其中语文、文科数学、政治三科全县第一,77年恢复高考至81年的五年里考上北京重点大学的占了全县的一半。特别1981年高考林永文同学考上北京大学,填补了恢复高考后,武平县无人上北京大学的空白。连锦添、兰祥凤、石景、石九生、石德明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学子;此外还教过福建省最年轻的教授王光明、福建省最年轻的主任医师兰启防教授等知名人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特级教师石修银老师、英国皇家帝国大学博士后研究室研究员石朱生教授和81届高中毕业的企业家、高管郑彩坤等,都是中堡中学校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为感恩党和祖国的培养教育,回报社会,我尽力为人民多做些有益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编《农村数学应用题解》300多例,受到省、地(市)、县教育部门通报表彰。1978年我主编《初等数学复习题解》上、下册1500多例,省教育厅厅长亲自写信鼓励。1988年以来参加编写《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中小学数学双基导学与自测丛书》等30多部。主编《初中数学标准化题型教学资料》(第一、二、三册)、《初中升学考试数学试题分类解答》(第一、二、三册)、《初中数学标准化试题分类精编》(初一、初二、初三用书三本)等10多本书,达150多万字。我撰写的《闪光的足迹》一书2018年1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退休后,我和老伴经常外出旅游,走遍大江南北,观看大好河山。党和国家让我们退休人员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于我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我所取得的成绩,我要为我们的祖国纵情歌唱! (图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