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仙村


□ 宋客 文/图

上杭县中都镇有个仙村,坐落在一座平缓的山腰上。汽车要拐好几个急弯,着实让人心悚;好在村落的名字附会着仙气,心情才得以平静。

我去过仙村多次,也对仙村的历史人文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说到仙村,我便能说出这里的仙姑井、仙师宫、神塘,还能说出仙村出了个名人,就是向道光皇帝上疏“应在广东就地销毁鸦片”的邓赢,以及这里传承久远的民间文艺,特别是客家山歌和船灯表演,那是相当的原汁原味。

这里人才辈出,也是响当当的。

8月3日下午,我再次造访仙村。

原来,我的联友刘新传先生从福州回来,他是中都镇田背村(云霄阁所在地)人,却是仙村的姑爷。我们一起在上杭城里采访完刚从台湾寻亲归来的蓝树英一家子,下午我便亲自驾车送他到仙村。新传道,岳母年逾八旬,他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放暑假回来,便要儿子前往仙村看望外婆,并于前一日赶到。外婆今年87岁了,当过集体经济时的生产队长,一生勤劳,宽厚仁慈,深受村民尊敬,至今在老家仍养了二三十只鸡鸭,种了大量菜蔬。仁风义举,孝老敬亲,我当然乐意为之。

老朋友见面,自有说不完的话题。一路上,我们边看风景边聊,聊身边的趣事,聊各自的家庭,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仙村路口,“就在那边,拐过池塘,贴了瓷砖的那幢,便是岳母的家。我在北京工作的妻舅也回来了,我们进去喝喝茶。”

于是,我们进屋。我本想急着赶回老家,没想到,新传的妻舅特别热情,又是挽留,又是立马开动双腿,一个劲地向我介绍起仙村的风物来,让我真正体会了“新北京人”的热情。

“新北京人”叫邓汉万,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是北京一家央企的处长。在场的还有一位是上杭客家缘中心的邓锐,也是仙村人。我们互相加了微信。新传和我们一起,四个人说走就走。

汉万一边带我们去正在建设的邓氏宗祠工地,一边对我说,我们仙村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这里居住的都是邓姓居民,早在南宋时期就在这里开基了。我们正在建设邓赢纪念馆,总投资300多万元,现主体工程刚刚落成,已经投资190多万元,都是民间集资的啊!

我说,关于邓姓,我还真有些关系,因为我的一个女婿就是姓邓。

是吗?是在哪里哦?邓锐打探地问询。

我嗔了他一眼,说在重庆。

哎呀,查查族谱,搞不好就是我们仙村搬过去的呢。有确切资料表明,我们仙村虽然现有人口800多人,但发在外面的乡亲有30多万人。比如重庆,有一支邓姓就明确记载是我们仙村迁过去的。汉万认真地说。

我打趣地说,有可能、有可能。

远远地眺望邓氏宗祠的外观,汉万说,接下来我带你去看看闽西唯一留存的古驿道,离这不远,走吧走吧。

盛情难却,我只得临时驾车。

约莫行驶一两百米,在一个转弯处,“停!”

我们下车,钻进车停的一片浓郁的松林中。

但见天高云淡,丛丛松树高大挺拔,沿着中间的青石板道两边站立。偶有几棵松树,枝繁叶茂,树枝虬蛐,不但给青石板道留下斑驳的绿荫,也可从中了望高远的天空。青石板道从顶一路延伸,两旁是簇簇芦萁以及不知名儿的灌木,“这就是古驿道,有400多米,一直延伸到脚下的访仙亭!”汉万抚着一棵松树对我说,外人只知道我们村的民间文艺出名,从2001年春节起年年搞乡村春节晚会,一直都没断过,表演者都是本村的村民及外出工作人员。外人不知的是我们每年春节期间,都组织外出乡亲和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各自带上劈刀、锄头、畚箕等工具,到这里劈杂、除草,清理路基等。大家不计报酬,不取分文,主动前来,以至于我们的古驿道能够保持完好。

“这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驿道,仙村人真了不起了。”我赞叹道,“你们三人往前走几米,再走回来,我给你们拍几张图片。”于是,“咔嚓”一声,立此存照。

我们来到山脚下,阔大的水泥路就在眼前。汉万伫立路边,环顾四周,指指点点,说,右边这条路是通往下都的,再过去就是永定的峰市;抬头看,路坎上的就是访仙亭。你可知道,农耕社会,交通不便,上杭县城到峰市足有两天的行程,而仙村处于两地的中间,挑担的、赴圩的、访友的、谈生意的,走了一天的路,也累了,正好在仙村歇一歇。特别是赴圩的,逢一六赴军营圩、南蛇渡圩,逢二七赴中都圩,逢五十赴永定洪山圩,来往之人不绝于途,于是,历史上的仙村可热闹了,商铺、饭店、旅店不少,来往的人多,这就难怪仙村有仙师宫,保佑路人一路平安,发大财呀!

我们登上路坎,进入访仙亭。这是一座敞口式四角亭,亭子内侧横梁正中悬挂一块硕大的牌匾,上书“访仙亭”,旁注“邓宝昌于北京书,仙村修谱委员会重修,二000年春”字样。汉万说,宝昌是仙村人,是北京工作的一个处长,现年91岁。

仰望,亭子正中大梁,竖写着“大清咸丰六年岁次丙辰季冬月邓姓建立”字迹。咸丰六年,亦即1856年,可见仿仙亭建立之早。

在亭子正门,看见几株高及人胸的蒿草,汉万立即起身,把一株株蒿草踩倒,又弯下身子拔除。邓锐也更加活跃起来,指着亭子一角,高声说,这里就是历史上施茶缸的地方,夏日炎炎,热浪袭人,好心人便早早起来煮好开水,挑到这里,往茶桶里放些粗茶,也可以是凉茶,路过的人可以随意舀来解渴,我小时候亲眼看过,茶桶就放在这个角落,要喝的人多少自便。

汉万补充说,记得这里还有一个泉水湖,山泉汩汩流淌,终年不涸,好心人便弄一个竹筒,削成斜角,用铁链子链住,想喝山泉水的路人也可以拿起竹筒“咕噜咕噜”喝水。不知怎么搞的,前些年,那些竹筒子可能被人偷走了。

走出茶亭,廊柱上写有一副楹联,联曰:“访古幽思天高地阔,仙村神惠源远流长”。内侧的廊柱上也有一副楹联,只是年代久远,字迹难辨。

我问,这亭子大概有多大面积呢?

汉万沿着亭檐,迈开方步,来回走动,口中念念有词,“一、二、三、四,共八步,每步90公分算,约8米,嗯,50平方米吧。”

“高呢?”

“嗯,目测一下,估计有七八米!”

“这些蒿草都长那么高了,看来得抓紧组织清理一下。”只见汉万与邓锐私下嘀咕。

我们以访仙亭为背景,拍下珍贵的图片。眺望历经沧桑的访仙亭和古驿道,感念仙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自古传承的善良、崇正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