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纪晓岚与迪坑生员
□ 杨国栋
连城县塘前乡迪坑村,是个僻静的小山村。这里群峰连绵逶迤,峡谷涧流潺潺,树木葱茏蓊郁,风光绮丽绝美。
古时候,迪坑的客家乡民就有着“耕读传家”的美名传扬。即便是深秋至深冬的寒冷季节,冻地也冻人的寒霜,皑皑飞雪飘荡着纯白的时候,读书的味道就变得苦中挟冰带涩,寒门学子的辛酸也就有了几分地道的贫寒成色。一边跺脚,一边围着通红的木炭,张嘴眯眼苦诵苦吟古代先贤的范文诗篇,内心深处的激励,也就幻化成类似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狠咬,从中见出泣血的声腔中,志大于天的穷困书生那种敢于打拼的刚毅坚韧性格……
在这些一群一群的读书人当中,有位名叫江龙蟠的生员,受到了历史的青睐,被诸多书籍文章记载。原来,江氏发源于河南省正阳,后迁徙山东济阳。唐朝末年战乱不断,江龙蟠的先祖往东南方向迁移,落脚闽西。江龙蟠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他的父亲江一诚也是个读书人,进了县学,得功名邑庠,凭藉富甲一方的弟弟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建造了云霄岩书院、建园墩书院,在清净温馨的书院里当先生,门下学子几十过百。当他发现本族江氏子弟没有课本读书,就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知,自编教材《眼前便用》“四字经”,共21章,逐句逐章教授,要求学子一一铭记硬背。由于他编写的教材中融入祖训家规的内容,深得数代族人乡民礼赞。江龙蟠谨记父训,刻苦读书,大凡历史上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策论名篇,他都苦读巧读,孜孜不倦,深研深究,烂熟于心,为的是应对当时的科举考试。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工于诗歌及骈文的纪晓岚,被朝廷远放福建任提督学政(简称督学),主持一个省的教育文化工作。次年夏天,纪晓岚走进了汀州府,检查督察闽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教育文化发展事业。当地官员介绍说,地处偏远的山区迪坑村,江氏族人创办的书院很好,都是免费教育,培养了不少的庠生、廪生、监生,算得上是乡村教育的典范。江氏族群中,有一对父子江一诚和江龙蟠,学问都好,教学有方,多方赞誉,闻名乡野。
纪晓岚听了颇感兴趣,遂决定亲自去迪坑村察访。在书院前,纪晓岚同江龙蟠进行交谈,所问必答,引经据典,皆有出处。纪晓岚认为,此生员学养深厚,来日科考,准能登科及第,甚至进入官场后,将来必成大器。纪晓岚欣喜欢愉之余,也就专门为江龙蟠题匾写了“文明有象”四个大字,勉励江龙蟠和江氏家族子弟读书上进,传播文明,弘扬道德气象,遵行忠孝气节。江龙蟠得此题匾,颇为感动,将其悬挂宗族祠堂。江氏后人为了铭记历史,传扬耕读传家的淳朴民风,便在迪坑村口专门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石柱门牌,上面镌刻着纪晓岚手书的“文明有象”四个大字。己亥年的初秋,我们一行走进迪坑村,看见的“文明有象”四字,拙朴清新,上下雕刻龙飞凤舞,左右对联为:“昔时尚武崇文地,今日腾蛟起凤乡”。石柱的背面则是另一位福建督学王润之手书的“春桂森荣”四个大字,祝福江氏族人诗书传承,繁荣发展,代代人才辈出。
江龙蟠感激之余,也尽地主之谊,引领着纪晓岚观赏迪坑的儒林第、贡元第、进士第。这些品位不低的建筑,均为江氏先人所建,从浩大的房屋名称,就可看出先人对文化教育和科考的重视。在江龙蟠生员的介绍下,纪晓岚还得知迪坑不仅崇文,而且尚武。先人江应湖、江应海兄弟从河南少林寺学武归来,风行武术,强壮后生不断冒出,多次击败了山间土匪的袭扰打劫,保卫了一方平安。
走进时为荷塘村(今塘前乡)的纪晓岚一行,看到了绚烂风光景色,尤其是清新妍美的荷花,在夏日炽热阳光的照射下,开着红黄紫白多种颜色,斑斓缤纷,娇媚怡人,很快让才华横溢的纪晓岚想起了古代历史上所有歌吟荷花的诗章。
村庄四野的田垄里,栽种着大片大片的青绿烟叶,这让纪晓岚看了赏心悦目,开心欢愉。尤其是走近烟叶火烤后正在切成烟丝的土屋,闻到那股夹杂着泥土清香的味儿,简直让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忘却了自己是从京城外放福建的高官身份,又是手捏烟丝,又是装袋吸纳吞吐,在丝丝缕缕的飞烟中快慰过瘾……
不远处的冠豸山,声名远播,显然是纪晓岚最想去的地方。进入石门湖,可见清幽幽的湖水静如一块巨型翡翠,镶嵌在冠豸山的险峰奇谷中,湖面清宁静谧,可见极为形象的“生命之门”景观。他们选择舟船荡漾,缓缓前行,在波光潋滟中可见鱼虾奔跳;高高的双乳峰倒映水中,更显奇峰的母性韵味。走上山道,极其挺拔刚硬的“生命之根”映入眼帘,可以领略到大自然激情昂扬雄伟的生命强力。苍玉峡逶迤而入岩石,流泉从石间穿过,潺潺之声不绝于耳。
冠豸山历代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纪晓岚游走其间,就驻足半云亭、松风亭,东山书院、修竹书院、灵芝庵等地,观赏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多处,特别考察几所书院后,赞扬点头。在江龙蟠和其他陪同者的恳请下,这位后来成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晓岚,兴致勃勃地挥毫题写了“追步东山”四字,力道遒劲,风格独到,也为本已文化底蕴厚重的冠豸山,再添学界光耀。
纪晓岚离开后,江龙蟠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科举考试的筹备中,争取考出好成绩,不辜负福建督学纪晓岚的厚望。然而,他的父亲江一诚年岁大了,身体大不如前,于是告诉儿子,科举考试固然重要,但是书院教育更为急迫。方圆十里百户,包括江氏族亲,数百的孩子需要进入书院读书,你就割舍一下自己的美好愿望吧,不要出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就留在家乡担负起江氏族亲和其他姓氏的乡人之教书育人的重任吧……江龙蟠听了十分难过,他明明答应了前来督察的纪晓岚督学,一定考个好功名,再去拜会他答谢他。如果放弃科考,那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一生一世的理想前程,窝在山沟沟里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渡过清贫的一辈子……在痛苦地抉择后,江龙蟠最后接受了父亲的重托,坚定地割舍了外出科考做官的欲望,严严实实地坚守了一辈子乡村书院教书育人的平凡艰苦事业。
江龙蟠先生的艰辛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从乾隆年间至嘉庆年间,书院里出了举人和文武进士,以及贡生、庠生、廪生、监生等大小功名者数十人,都在江龙蟠先生的授课教育下茁壮成长,为清流、连城乃至闽西、福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教育史页篇章。
我们一行走进迪坑黄泥坪自然村,至今还能看见三根高大的旗杆,正是当年江一诚、江龙蟠父子几十年如一日教育后学成为进士、举人和贡生的历史见证。
山野里山花烂漫,芬芳馥郁,迷心醉眼;天地间花开花落,花粉飘飞,色彩缤纷,却只能给予世人大饱眼福后的瞬间一笑。地老天荒的山乡,流水经年,沧桑巨变,或许因了物是人非而成为情感与思念的回味或滥觞。唯有这厚重的牵牵连连割舍不断的人间教育文化,才是今天的我辈得以传承先人精神气质和厚重情怀的最佳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