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客家精神的载体纽带
——读刘大可《朝夕勿忘亲令语》有感
□ 刘雪松
福建省委党校刘大可教授《朝夕勿忘亲令语:闽西客家的祖训家规》(以下简称“《朝》”)一书出版了。该著的研究对象是客家村落文化,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为主、文献为辅;不同的是对村落文化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聚焦于祖训家规,细分了研究对象。从《朝》书的字里行间,我读到了一种“气”,于人、于著,萦回环绕。
无字之书的自然之气
刘大可出生在闽西武北的一个小山村,青山绿水,湘水河蜿蜒而过。其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乡村教师,早年是私塾老师,家境尚可,接受了现代教育。刘大可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辗转各个山村小学,直到小学毕业。其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无不影响着大可先生的成长,“目濡耳染,不学以能”,《朝》中所描述的村落场景,“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大可生于斯长于斯,当然十分亲切。
《朝》的书名“朝夕莫忘亲令语”就是来自于刘氏的认祖诗。
大可把认祖诗中的“早晚勿忘亲命语”略作修改,用“朝夕勿忘亲令语”作书名,神来之笔,用心精巧,用意良苦。“亲令语”就是祖训家规啊!“子孙耕读为尚,即或工或商,亦须各守本业,不许为非卑贱,以污先声。”“崇文尚武,挺直腰骨,友亲灭寇,固家安国”……桌前饭后,耕作闲谈,一句句叮咛,一句句嘱托,就把这种生活哲理,人伦纲常,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又独具特色的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口口相传的祖训家规,不正是这种无字之书吗?
囊萤映雪的史学之气
大可先生从大学本科开始,就接受了系统完整的历史学训练,在硕士、博士的攻读中都没有脱离史学范畴。在长期的客家学研究中,他很早就注意到传统的历史学方法并不足以解决客家学的问题。他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凭借自己是闽西客家人的优势,曾在自己家乡开展了长期的田野调查工作,不辞辛苦,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正是这样的学术功底,开展客家学研究,才能够得心应手。《朝》书的篇章结构,严谨规整、逻辑明晰。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形式、内容、宣传方式、社会功能、当代价值”,寥寥数字,就把“祖训家规”这样一篇大书,化作可触摸、可看懂的读本。再看“宣传方式”一章,“书之族谱、镌刻碑铭”“口耳相传、宴席朗诵”“临别赠言、临终嘱托”,精简精当,涵盖了“祖训家规”的宣传方式。用字之省,用语之准,可以说,大可先生的心灵深处早已被传统文化所浸润滋养,对客家村落文化更是如此熟稔。
大可先生的书房,除了采光通风的窗户,三面墙壁都是放满书的大书柜,桌上、地板上,都堆放着书刊,杂而有序。各种书中粘了不少索引便利贴,时时可供参考引用。《朝》书正文不到10万字,参考文献却近百本,其中很大部分还是他自己在田野调查中搜集的罕见资料。如武平大禾大礤村礤迳自然村高氏族规“败坏风俗莫如赌博、鸦片,本乡不得开头聚赌,亦不得开馆卖烟,致少年子弟染以数次累及终身,违者公处重罚。”又如《南阳邓氏族规十则》中有规定“正心术”“慎交友”等规定。就是这样海量的资料收集和阅读研究,才奠定了大可先生的学术功底。
大可先生在调查时有着先天的语言便利,但又不会为此所羁绊,更不会道听途说。数十年来,每每调研,依然不辞劳苦,深入偏远山村,多方访谈,采集村落的风土人情、族谱族规和民间轶事。书中提及的宁化湖村黎坊村、武平大禾源头村、平和九峰黄田村等,无一不是偏僻山村,当年并不通车,都得徒步前往。“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正是如此经年积累,方有今日之大成。
古为今用的求实之气
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它的过去,现在是过去的继承和发展。研究历史的作用,镜鉴功能最重要,可谓读史使人明智。清顾炎武说:“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研究闽西客家祖训家规,就是史学琼林中的一簇金银花,灿烂且镜鉴作用甚巨。
祖训家规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传统家族、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是传承个人品德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许多祖训家规传承百年,升华为乡规民约,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祖训家规更是“治小家、为大家”的经验总结,也是涵养家风、养护心灵的精神食粮。闽西客家村落的祖训家规多为祖先立身、治家、治业、处世经验的总结与人生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其精义在于告诫后代子孙应当遵守的人生信条和行为规范,体现了忠孝廉节、仁义礼智信等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闽西客家村落祖训家规的许多条文,与《孔氏祖训箴规》的尚德明理、克己秉公,与王阳明“蒙以养正”的良知教育,与纪晓岚“守正规直”的诗书传家等,都有相通相似之处。《朝》书较完整地归纳了闽西客家村落的祖训家规,其基调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内容包括家族关系、社会关系、家国关系等方面,核心要义为以勤为勉、以仁为本、以和为贵。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家庭,于国、于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家风的树立更是意义重大。《朝》书对闽西客家的祖训家规总结出祖训家规的当代价值,“立家规、正家风、树正气”,在这个意义上,该著也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论述的一个具体行动。
大可先生在行政领导岗位多年,行政事务繁忙,坚持研究不放松、不懈怠。这次撰著,对闽西客家的祖训家规深入研究,探讨客家村落祖训家规的规律,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于弘扬客家文化,形成良好家风,培植社会风尚,遵守政治伦理,增进文化认同等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在众多祖训家规中,涉及政治忠诚、为官清廉、爱国爱民、勤于政事诸方面十分丰富,形成颇具特色的家族廉政文化,对于弘扬新时期构建勤廉文化,构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可先生践行“古为今用”的求实之气,对于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功莫大焉。
读罢《朝》书,沉思良久。我也是客家人,同样生于斯、长于斯,闽西客家村落祖训家规,不能说耳熟能详,却也是受教颇多。我业余阅读多涉及中共党史,深深折服于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陈云、习仲勋等,在家庭、家教、家风方面都起着引领示范作用。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光明磊落的风范,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借鉴。历史证明,融祖训家规等内涵为一体的家风集中体现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是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沃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传承、弘扬祖训家规,并努力践行之,也一定能够达到“气自华”的境界。这也是《朝》书给我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