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讲求规范
——中考地理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钟华胜
中考冲刺阶段,是指市质检结束后,临近中考的最后一段时间。这一阶段,是在前面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升,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转化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不少同学陷入了“题海战术”的误区,认为后面多做练习和多刷题巩固就行了。也有不少学生自己“不知道干什么,看什么?”他们在复习过程中有些迷失了方向。其实,越临近中考,地理复习更要讲究方法和效率,同学们要有得分和争分意识,寻找突破口,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这个问题,跟同学们谈几点建议。
一、找问题,补缺漏,夯基础
在新中考背景下,地理试题的情境和设问千变万化,有一定的难度。但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和灵活运用。后期时间有限,与其大量刷题搞收效不大的“题海战术”,不如静下心来查缺补漏,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要充分利用市质检和前面考试的诊断功能,查找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上的缺漏点、薄弱点,易淆易错点,紧扣近年来中考高频考点,列出问题清单,冲刺阶段有针对性地予以突破和强化,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减少失分就能多得分”。
“错题是最好的老师”,冲刺阶段要重拾过去做错的题,通过回归教材,分析出错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刀口向内,勇于解剖自我,这是突破自我的关键。错题重做是查缺补漏、提升思维的有效途径,这样做可以花较少的时间,解决较多的问题。
二、抓主干,编体系,多迁移
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和思维方法,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冲刺阶段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也不必贪多求全,应大胆取舍,抓住主干知识中的重点和高频考点,如经纬网和地图,地形、气候、水文、农业等知识,尤其是要把“认知区域的方法”作为重中之重。冲刺阶段要注重围绕关键词或具体问题对主干知识进行重组梳理,使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构建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知识体系和思维导图,使主干知识在头脑中有序存储,在考试中能快速激活、调动和运用。
中考地理常以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生平时要注意多关心近年来国家重大发展成就和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以地理的视角,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地理思维,提高分析、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巧读图,明方法,多思考
地理“无图不成题”,读图分析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关键能力。能否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判读、分析地理图表所承载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成为解题制胜的前提和关键。
在最后阶段,一要养成巧看地图,碰到不明之处迅速、便捷、准确地查阅地图的意识和习惯;二要熟练掌握判读各类地理图表的方法和技巧;三要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阅读一到二张重要地图,加深对区域位置和地理特征的认识,联想该地发生的重要事件;四可在地图上多标注、多圈划、多思考,学会“看图说话”,从“图说”走向“我说”。如看区域地图,可在其上叠加地形图、六大板块图、气候分布图、农业分布图等,进行区域分析和区域对比,描述或分析区域重要地理事物特征及其成因,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发挥合理想象能力,把一簇簇弯曲的等高线还原成立体三维的山体形状,区分小尺度的地形部位判读和大尺度的地形类型识别,再迁移到海洋等深线及海底地形的判读和识别。
四、精做题,多总结,求规范
冲刺阶段,同学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做题,实践证明:“题海战术”是低效增负的做法。要精选题精做题,如可多做中考真题或质检试题,感悟体会真题的命题意图和考查的思维水平层级。做题时,一要加强审题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石,如结合设问,强调“材料第一”,即一定要在题干呈现的文字和图表材料中的信息为准,若实在未提供,才能回忆平时积累的存量知识,千万不能撇开材料,先入为主,按定式思维想当然地解题;二要通过做题及时发现问题,形成反面教材,主动识错、纠错和防错、避错;三要追求“学有所得、日益精进”,做好解题归纳,多总结思路方法;四要“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多做变式迁移,拓展思维,提升素养;五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规范决定分数”,力求表达的“全面、准确、逻辑”,注意分点分行、语言简洁、多用术语、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作者系龙岩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正高级、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