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街
■吴浣
五通街,是因街边有座五通庙。乾隆《长汀县志》祀典记:“五通庙,县东崇善坊。宋绍兴间创,郡守周晋书额。成化间,给事周璇开大庙前路,为神出游,中竖给事坊。”周晋所书的门额为“南宋古刹”,而今仍存。庙前路直通城门,城门就叫五通门;还有城门外横跨两道河道上的桥,也叫五通桥。这些命名,都是对应的。民国《长汀县志》祠祀志记:“五通庙,在县东崇善坊。宋绍兴间创,郡守周晋书额。成化间,给事周璇开大庙前路,中竖给事坊。光绪季年设小学,因学生失慎被焚。宣统三年,里人游子光等捐建复。民国设模范小学,今改设卫生院。”这里又讲了若干年月的变迁。
乾隆《长汀县志》城池卷记:“五通庙街,挹清门。下与店头街接,中至城门。”五通街的上端接挹清门,是临河的小城门。再往上,就是横跨大街的济川门。五通街的下端,则与店头街相连。中至城门,即五通门。五通庙所在,则是在街的中段。往上又相连着一条民主巷,里面有李氏家庙、叶氏宗祠等。往下街边还有一些宗祠家庙,如阙氏宗祠、林氏家庙、王氏宗祠等。街边多是两层的小楼,楼下开店,楼上及附屋住人。所开的店,多卖木制家具,如桌椅板凳及床铺等。也有一些老宅,即府第式的,有厅有堂。年深月久,老宅显得破旧,便需维修。且说其中一座老宅,进了古朴的院门,是一角庭院。院门临街,但有了庭院,可使大门不必临街,只是多了一重门。走上几级台阶,进了大门,是下厅。厅面上有四根巨大的木柱,两相对称。两边又各有五根并排的屋柱,叫进深五柱。这些柱子,一起支撑起梁架和屋顶来。两边的五根屋柱间有木板壁连在一起,从而将房间分割出来,房间是一边各有两间。上下厅之间的天井,本是用来采光的。天井两边的空间,一般叫厢房。这座老宅的厢房不设房间,又有天井,显得很别致。先是一个月亮形的圆门。进了此门,三面是墙,一面设了靠背椅,就是那种叫美人靠的。美人靠外,便是一个小天井,是用细小的鹅卵石铺成的。天井外面,是高高的青砖墙,隔断了视线。透过天井,可看到上方一角蓝天。左右两边的设计是一样的,但看去都是一样的雅致。上厅,还有楼,楼梯就在一重木板壁之后。那木楼梯仍是旧模样,有着时光磨成的缺损。上了楼梯,楼上同楼下一样有厅,各有四个房间。但别致的是后面还有一排美人靠,那靠背的栏杆外,是一堵外围的墙,却是与邻家相接了,可看到连片的屋瓦以及起伏的马头墙。大多的老宅,最里面的进深就是一堵墙。此屋的空间是进一步延伸了,或者说又分割出一个空间来。虽说是方寸之地,却可供眺望。维修好后,又融入老城区的文旅开发,便相应地改设民宿。
李世熊的《宁化县志》中讲五通庙:“俗说神以救母罪愆,与目莲尊者同一大孝,登正果,号华光藏主妙吉祥如来。然则天帝不离人伦,赫濯亦极仁慈耳,义固可祀也。其实,五显者,五行耳。五行之祭,见于《月令》。国家星辰之祀,备五行焉,此正气也。若邪气流行,亦足播弄祸福。”求之正气,五通庙是敬五行及倡大孝的。此庙如同关帝庙龙王庙一样,所在多有,较为普遍。因庙设街,也在情理之中。且就个人记忆而言,五通街是较早走熟的街路。记得当年在县城读高中,出了二中的后门,走一段巷子,就到五通桥。过了桥,进城门,就是五通街。往上走,接上主大街再走一段,就到了邮电大楼,楼下有卖报刊的;相邻的,还有新华书店。那时上街,多是来这里看书刊,也买上几本。往回走,仍是原路返回。因而相比起别的街路来,就不只是似曾相识,而是早就相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