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实验中学:
“润泽课堂”让每个学生成为主角
近日,在武平县实验中学的一节数学课上,石春桥老师将“超市满减规则”“快递分段计费”等生活场景融入教学,学生们围坐成组,正热烈讨论“如何用一次函数设计最优购物方案”。黑板上,不同颜色的粉笔字迹交织着提问与解答——这里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舞台,而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试验田”。这正是该校“润泽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动写照。
该校这场改革始于2023年,曾经“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传统课堂,如今已发生显著转变:学生课堂发言率从不足20%跃升至65%,主动提问、小组辩论成为常态;2024年中考,641名考生中533人达普高线,龙岩市“五率”评比排名从全市中下游飙升至第六位。这些数据背后,是学校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深度践行。
此项改革以科学机制为支撑,学校成立课改管理小组,要求将“学生主体”拆解为课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合作有效性三级评价指标。各学科需经历“学习、个案研究、建模、小结、提炼应用”五阶段实践,课例研讨成为教师提升的“练兵场”。
曾经空白的黑板,如今写满学生的提问与解答;曾经整齐的单人课桌,变成便于小组讨论的围坐式布局。在八(3)班,曾在数学及格线徘徊的兰圣玮,如今能自信分享函数图像绘制技巧。他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不仅斩获校科技节奖项,更被社区纳入试点方案。“孩子回家总说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会用‘满减计算’教我挑日用品。”七年级家长林女士的观察,折射出课堂改革对学习兴趣的激活。
教师们也在改革中收获成长,语文教师吴俊的小组合作课例入选省级优秀案例,数学教师邱清荣的分层教学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危美秀老师的课改日记结集为《课堂变革启示录》。
武平实验中学的探索引发广泛关注,广州、龙岩、厦门等地20余所学校先后到访交流,“润泽课堂”的小组合作流程、分层评价体系等经验被纳入多校课改方案。
从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武平实验中学的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回归本质——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孵化器”、个性成长的“滋养园”。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被看见,每个成长都拥有专属的舞台。 (通讯员 朱春华 林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