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成炬 征途如歌
——龙岩工会书写新时代答卷
图为龙岩市工人文化宫
图为中央苏区工人运动史馆:位于龙岩市工人文化宫,以中央苏区工人运动为主题,系统回顾中央苏区工人运动的历史轨迹,展示苏区工人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的血脉深情。
■龙媒体记者 赖容 黄秀珍 通讯员 高秀珍 邱晓丽
在闽西革命老区的红色热土上,龙岩工会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工会答卷。龙岩工会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会工作品牌,为全国工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龙岩经验”。
走进龙岩市区,141个工会服务站点如繁星般点缀在大街小巷,构成了福建省首个“10分钟工会服务圈”。这些站点通过创新的“工益伙伴联盟”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了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行业联动、阵地联建、项目联合、活动联办、信息联通”的“五联机制”,让这些服务站点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里,户外劳动者可以享受到“五能”贴心服务: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没电能充电、饭凉能加热、小病能用药。外卖骑手小罗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送外卖,最头疼的就是没地方休息、手机没电。现在有了工会驿站,就像有了个‘加油站’,让我们工作更有保障。”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服务站点还成为了传播党的声音的新阵地。通过“微宣讲”、报刊赠阅等形式,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理论政策被送到户外劳动者身边。同时,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主题志愿活动,形成了“队站结合”的新模式,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户外劳动者、尊重爱心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楷模,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工会“娘家人”深知,要让劳模精神发扬光大,就必须让劳模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为此,市总工会创新建立了劳模医护关爱保险机制,为龙岩978位市级劳动模范购买了医护关爱保险,有效解决了市级劳模生病住院后陪护照顾难的问题。这一暖心举措实施以来,已处理了192件住院保险理赔,赔付金额达37.01万元。
与此同时,市总工会还组建了劳模工匠新质生产力创新联盟,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全国先进工作者、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林福带领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帮扶,解决了多个生产技术难题。“我们要把劳模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动力。”林福如是说。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劳模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更让劳模精神在服务发展中焕发新的光彩。
作为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龙岩拥有丰富的红色工运资源。由省总工会、市总工会共同打造,出资4300万元,建成了中央苏区工人运动史馆和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历史展馆,打造了“点、线、面”结合的红色教育体系。
走进这些展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将职工群众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据统计,这些红色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学习人数超过2万人次。通过现场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红色工运故事深入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每次参观都让我深受教育。”青年职工小李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苏区工人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龙岩工会系统还创新开发了系列红色教育课程,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维权服务是工会的基本职责。龙岩工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打造了“三座枫桥”维权服务体系。
在全市11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园区枫桥”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实现了劳动纠纷“一站式”调处。至目前,这些基地共调解劳动纠纷431起,调解成功率达98%,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市总工会在全国首创“驿站枫桥”暖“新”维权服务机制。快递员小王就是受益者之一,“有了工会的维权服务,我们遇到问题不再无助。”同时,“互联网+法律服务”让职工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法律帮助,真正实现了“指尖上的维权”。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原则。龙岩工会系统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与广州市总工会携手开展消费帮扶工惠行活动开展以来,带动农产品销售近亿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工技能大赛每年培训农民工5000余人次,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古田镇,由工会扶持的农民合作社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感谢工会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合作社负责人老陈激动地说。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工会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龙岩工会将继续发扬“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苏区精神,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作风、更新的举措,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会是职工之家,我们要让每一个职工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龙岩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邱大武表示,“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市职工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龙岩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