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焰百年 工运新章

——闽西工运薪火相传


图为古田会议会址(刘艳晖 摄)

图为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

龙媒体记者 赖容 黄秀珍 通讯员 高秀珍 邱晓丽

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犹如一股炽热的火焰,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途。它不仅是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辉煌篇章,更是新时代工会工作与工运事业创新发展的宝贵镜鉴。

革命星火:工人运动的兴起

时光回溯至20世纪20年代,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1925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宣告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随后工运浪潮席卷全国。1926年至1932年间,闽西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工会组织领导下,参与政权建设、发展经济、参军参战,在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红四军攻下了长汀,红军协助建立了长汀县总工会,它如同初升的朝阳,照亮了工人们前行的道路。随后,闽西特委和赣西南特委相继通过决议,推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到1930年夏,闽西苏区各县总工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会员人数激增。同年,闽西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工会组织法》,为工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

红色堡垒:工会的力量

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中,工会组织成为工人们坚强的后盾。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苏维埃政权建设,还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苏区。在多次民主选举中,工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工人阶级在苏维埃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刘少奇、陈云等革命领袖亲自挂帅,领导全苏区工人阶级开展各项工作。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工人疾苦,为工人们争取权益。在他们的努力下,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成立,工会组织进一步完善,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战场:工人的担当

当年,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工人没有退缩,他们挺身而出,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他们发展合作社运动,创建国营工厂,组织劳动竞赛,为苏区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合作社运动中,工人们自筹资金、集体经营、民主管理、自行分配,不仅恢复了手工业生产,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创建国营工厂的过程中,工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困难,建立了多个苏维埃工厂,为革命战争提供了物资保障。劳动竞赛更是如火如荼,工人们你追我赶,争创佳绩,为苏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创新之路:工会的探索

苏区工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新中国成立后工会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有益借鉴。他们创建了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集体协商机制以及工人参加国有企业管理“三人团”等制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工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增强了工人阶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使得工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共同推动了苏区的各项事业发展。集体协商机制的推行,有效解决了工人与资方之间的纠纷,维护了工人的合法权益。而工人参加国有企业管理“三人团”的设立,则让工人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历史回响:新时代的启示

红日东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前的红旗猎猎作响。九十多年前,就是在这里,苏区工人代表举手通过了《劳动法》。今天,新一代建设者正在续写新的篇章——在行业技术创新布局里,在引领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那支由铁锤与镰刀奏响的进行曲,正化作新时代的奋斗交响。

“苏区工运留给我们的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永远燃烧的火种。这火种,照亮了过去,也必将点亮未来。”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马勇说,“新时代工会组织的目标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同时要依靠工人阶级,倾听他们心声呼声,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广大职工全力以赴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