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节日 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传承人曹素英制作麻粩 郑献兴摄
■ 曹琳琳 陈羽彤
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以客家节庆民俗为切入点,把非遗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人文素养。
客家节庆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客家节庆活动是客家民俗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身边客家文化的鲜活体现。闽西客家的许多节庆民俗大都传自明清时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这些民俗活动,反映了客家社会的形态特征,也使得客家传统精神得以世代相传。以国家级非遗的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为例,最具代表性的有姑田游大龙、童坊刻纸龙灯、罗坊走古事、抚市走古事、芷溪游花灯、童坊闹春田等十多项节庆活动,分布在闽西各个城市乡村,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和喜爱。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体现了闽西客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闽西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为广大游客认识闽西、了解客家打开一扇窗口,同时也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非遗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龙岩中职学生对闽西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龙岩是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把非遗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路径。
1.融入语文课堂的文本分析。客家山歌、童谣、家训、节庆文化以及赋于历史色彩的民间传说,都可纳入中职语文课堂。例如“端午节挂葛藤”的传说,讲述唐末黄巢起义率军进入福建宁化,遇见一个客家妇女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妇女背着大男孩,手上牵着小男孩奔走着躲避乱军。黄巢见了觉得很奇怪,于是上前问她缘故。原来,妇女是为了保护已故哥嫂的独苗所以背着,却让自己亲生的小男孩走路。黄巢被妇女的仁爱之心深深感动,就让她安心回家,只要在自家门框上挂上葛藤,军队就不来骚扰了。这个妇女赶紧回村,在村道口都挂上葛藤,结果整个村子免遭义军的侵扰,保护了一方平安。从此也就衍生了客家人端午节挂葛藤的习俗。这些非遗故事带着浓厚的人情人性之美感动着读者,把它带进语文课堂不仅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能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2.融入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非遗的文化价值与自身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相融合,形成文化认同,从而达到文化育人和文化创新的效果。例如,笔者所在的龙岩卫生学校在全校范围发起“匠心独运 邂逅非遗”活动,一是开展非遗讲座、非遗知识竞赛等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二是在全校范围内招募“非遗小分队”,让他们以地域为小组,探寻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以“我眼中的非遗”“我参加的节庆民俗”为题录制微视频,撰写解说词并进行非遗讲解;三是学校对优秀非遗微视频进行评奖并在校园展播。
3.融入语文微写作训练。每项非遗都蕴含一个中国故事,每个故事都涵盖文化传承和创新实践。讲好非遗故事,有利于促进非遗的活化传承,也有利于提升非遗品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地方非遗“红坊麻粩手工制作技艺”为例,指导学生进行非遗故事微写作比赛。首先,组织学生走进岩罗区红坊镇实地采访,倾听有关“七夕”麻粩的非遗故事,积累写作素材;其次,组织课内非遗论坛,让学生分享各自搜集的成果,提炼写作内容;再次,遴选优秀宣传文案加以表彰。文案创作中,学生在传统文化里融入时代新潮流,把七夕节与“中国情人节”联系起来,结合“麻粩”的产品名称,写出“一生到老,白头偕老!”“情满七夕,幸遇麻粩!”等宣传广告词,被非遗企业采纳并运用于商业运营。
非遗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中职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客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并在课堂上对以上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
1.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闽西地方非遗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和智慧,蕴含丰富的时代精神。传统手工技艺赋能现代文旅,为“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注入了守正创新的情怀,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正是当代中职学生必须自觉践行的职业精神。深入挖掘闽西当地非遗蕴含的时代精神并将其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既有利于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弥补当前语文学科“人文性”不足的缺点,又能激发学生积极践行非遗蕴含的时代精神,形成传统与现代辉映、底蕴与活力并蓄的教育特色。
2.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传统节日是非遗传承的舞台和载体,传承并弘扬非遗文化则是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二者密不可分。将非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增进学生热爱家乡记住乡愁。非遗实践活动,既拓宽学生视野,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又激发创作热情产出作品。熟悉的家乡风物、健康向上的民俗活动、生动活泼的创意实践,润物细无声般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的学习非遗、弘扬非遗的热情也能在记住乡愁之中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