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积极回应政协委员建议,通过课间“小改变”——

点燃校园新活力 “五育”融合促发展


龙媒体记者 刘菲菲 通讯员 麻小洁

今年1月起,龙岩市多所小学校园里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5分钟大课间活动。松涛第二小学推出“和悦课间333模式”、龙岩市实验小学创新“零点体育”晨间运动、实验小学锦山校区打造“AI+传统”双轨运动空间......

“课间15分钟”的全面推行既是龙岩市教育局落实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优化课间活动的部署,也是积极响应市政协委员建议,规范教学秩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

建章立制筑基石

市政协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龙岩中心城区部分小学教学氛围紧张、教学秩序不规范,美术、音乐等“副课”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主课”占用,尤其体育课程被占用最多,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甚至个别班级连课间休息都难保证,老师拖堂占用课间时间,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为此,市政协委员们在提案《关于规范教学秩序加强小学生身心健康保障的建议》中提出了加强课间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议。

龙岩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政协委员的建议,印发了《龙岩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减负清单》,将减负工作纳入学校履职的绩效考核内容,并坚持专项督导与长期监管相结合,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学校和教师,市教育局将严肃追究责任,视违规情况予以通报,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教师当年不得申报职称评审及晋级,并督促整改纠正。各县(市、区)教育局也围绕减负清单,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切实减轻过重学业负担,重点做到“十不得、五严格”,推动学生、家长减负工作落地见效。

提质增效促成长

目前,在我市各所小学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2+3”(2项基本服务+3项拓展服务)课后服务模式127所,占比99.22%;开展科学教育类课后服务活动的学校数125所,占比97.66%。

寓德于教,弘扬红色文化,将红色传统教育融入课后服务活动中。龙岩月山小学依托邱金声烈士纪念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主题活动;上杭才溪小学以“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好儿童”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等,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革命历史,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适学而设,布置分层作业,构建高质量作业体系,让作业量减下去、教学质量提起来。龙岩市松涛小学设计“少而精、精而趣、趣而活、活而值”的“优作业”;龙岩凤凰小学设计积累型、欣赏型、亲子互动型、拓展思维型等作业,实现作业布置分层化、弹性化和个性化。

以体育德,强身健体明智,通过体育活动内容的编排和组织,开展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龙岩市松涛第二小学的花样跳绳和少儿武术活动、连城县莒溪中心小学的足球社团活动、长汀县南区小学的乒乓社团活动等,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聚焦美育,陶冶审美情操,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少年宫等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龙岩市松涛小学的“采茶灯”主题文化活动、龙岩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的“闽西十番音乐”进课堂等,让学生们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审美素养。

劳动实践,培育时代新人。新罗区适中镇的小学邀请谢华安院士为学生们讲述劳动的故事,引导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永定区城南小学将农耕文化引进校园,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意义。

如今,龙岩市的各所小学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提质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市教育局对政协委员建议的积极响应和有力落实,也是对学生们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