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法院创新司法机制 绘就生态“水”画卷
本报讯(通讯员 陈立烽 郑雨柔)“2024年,我们共同在涉水违法行为多发领域、重点流域,联动开展了专项行动16次,整治了偷排污水等问题3项......”近日,漳平法院在河长办工作联席会上汇报了2024年工作情况,并会同成员单位共同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
去年以来,漳平法院发挥“团结协作”优势,凝聚治水“最大合力”。加强与河长办联合会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涉河执法司法办案相关数据信息,共同分析研判涉河涉水案件特点,协商解决污水偷排整治等工作3项。
此外,法官加入“河长制司法微信群”,就涉水生态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调整等内容发布“微讯息”、提供“微咨询”,畅通涉河行政执法与审判信息交流渠道。2024年,漳平法院出台《关于建立“生态司法+社区矫正”维护九龙江流域(漳平段)水生态安全工作衔接机制》,将生态司法与社区矫正制度相结合,责令2名涉生态环境刑事案件被告人“巡河护河”。
创新推行“台胞河长+法官”生态司法协助机制,聘请6名台胞担任生态司法宣教员,共同开展巡河护河、宣传引导等活动,助力河流生态环境治理。针对库区、流域水生态保护管理存在的疏漏和隐患等问题,向行政执法机关提出司法建议2份,反馈率100%,有效提升水生态保护管理水平。
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末端惩戒向前端引导转变,漳平法院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生态普法宣传活动。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环境日”等重要节点,联合水利(河长办)等部门开展“点单”普法,组织开展卫生巡护、发放公约宣传单、发布涉水生态司法典型案例,进一步引导当地居民树牢水生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群众自发放生鱼苗10万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