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必备知识 提高训练实效

——高考历史后期复习建议


高卫平

高考日益临近,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益,实效有效增分,是后期广大考生都关注的话题。我们建议,考生应根据前阶段复习备考存在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总结梳理,专项针对突破,努力提升迎考各项能力。具体而言,着重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夯实必备知识,巩固完善主干体系

1.历史学科必备知识主要有,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线索、历史时代特征和历史规律认识。首先,考生应从“微观”层面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到“点透”。如对于“中国古代多元一体格局”,可以围绕“是什么”概括其含义和基本特征,“为什么”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及演变过程,“怎么样”探讨其国内、国际的影响,“还有什么”探究相应的历史规律认识。其次,考生应重点关注教材单元导语内容,从“中观”角度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做到“面全”。如通过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可以看出明清(前期)时期,它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固发展时期(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看);而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横向看,它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关键时期。这一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均有体现,且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造就了这一时代风貌。再次,考生还应从“宏观”视角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做到“线通”。如以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为线索,阐述其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形成、发展、深化的历程。

2.历史学科的主干体系主要有,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本质特征及其深层原因、国际背景和相互关系;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社会政治变革、经济生活变迁、科技文化发展和国际关系调整及其纵横交错的联系和影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相近相似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其背景原因的对比联系;各个时期(时段)的阶段特征概括。

3.考生可视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每天、每周、每月或短或长的时间进行重点攻关某项或几项内容,做好必备知识复习的完善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考生无论是基础扎实还是尚待提高的,都要尤其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巩固和掌握。无论哪一个题型,都以考查历史阶段特征为最基本面貌。记住阶段特征,从阶段特征的角度分析试题命题意图,可以提高领悟试题速度,保证做题准确度。

二、提升关键能力,优化改进表达细节

1.关键能力是考生面对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学术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习情境时,能够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能力。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后期复习备考训练阶段,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反思并总结基于不同能力要求的思维范式,努力提升自身的应试能力水平。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2.获取有效信息的主要途径有,重抓史料中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基本要素信息;运用语文学科的句式分析法,通过分析史料中句与句之间的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判断史料的信息重心;通过分析史料的时空背景或作者的态度,获取史料的语境信息。而解读历史信息要遵循“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原则,不扩大或缩小史料信息的内涵或外延;要遵循“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注重史与论之间逻辑推演的严密性。

3.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需总结分析和阐述历史现象的基本范式,如从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和影响等方面阐述历史事件;从经济条件、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社会条件等方面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4.对于解决历史探究能力的试题,考生应注意:严格按照设问要求展开探究;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史料或现象的主旨;应从多元视角全面整体地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的结论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且是对论题认知的提升。

5.考生应摆正心态,认真应对每一次的练习训练,相信有练有得,有得有进。除对教师布置和统一安排的练习、测试外,建议有余力的考生每天训练10道选择题(10分钟),1道主观题(10分钟),有疑问的及时与教师沟通探讨。更关键的是,考生应在训练的每次机会中,改进和优化书写表达细节,形成答题规范。例如答题时要紧扣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量分答题,书写时写出回答词,该分段时分段,要点该加序号时加上,层次分明。再如答案要点要“简洁明了”“科学完整”,每个要点不做过多展开论述,要点不重复,可以合并的一定要合并,确实做到面要全、点要多、话要短,广度第一、深度第二。还有,在指定区域作答,不留空,书写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不随意涂改等等。

(作者系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 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