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生无怨无悔

——寻访连城县朋口镇老苏区干部黄海椿的人生足迹


黄智斌讲述父亲黄海椿的革命故事。

黄海椿的故居。

王坚 文/图

深山寂静,空谷回音。崇山峻岭包围中的连城县朋口镇黄岗村,安详地沐浴着春季的暖阳。村中一座古旧的土木结构老屋中,88岁的退休教师黄智斌,缓缓地向我们讲述他父亲黄海椿的革命生涯。

机智勇敢的赤卫队长

黄岗村原名大岗头,民国时期曾属长汀县三坪区,苏区时期先后隶属于长汀县、汀连县、新泉县管辖。1906年,黄海椿出生在大岗头一个贫苦家庭。1928年前后,罗化成以行医为名,在大岗头一带山区组织秘密农会、铁血团,黄海椿成为本地的农会骨干。大岗头成立革命委员会后,黄海椿担任赤卫队中队长。

其后,黄海椿带领大岗头赤卫队员多次参与战斗并取得了胜利,还获得了表彰。“每次战斗都会有伤亡。战友牺牲,父亲既悲痛又内疚。他常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战争年代,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牺牲。所以打仗要动脑子,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保护自己,千万不能盲目乱冲。’”

黄智斌告诉我们,作为大岗头的“红头子”之一,黄海椿成了周围村庄反动势力的眼中钉。因此,每次赤卫队驻扎宿营都高度警惕,每天晚上坚持查铺查哨。他甚至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早早就和家里人交代了后事。

恪尽职守的乡苏主席

1932年10月,黄海椿调任新泉县池溪区大岗头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一行5人到大岗头开展调查,在此召开会议,传达中央指示精神,表扬大岗头革命斗争和苏区建设的成绩。项英离开后,大家一致决定把大岗头党支部命名为“项英支部”,并书写在党旗的边幅上,以此作为永久的纪念。这面特殊的党旗,一直使用至1934年11月,红军长征之后,由黄伯林、黄伯田兄弟秘密收藏起来。

1933年农历十一月中旬,黄海椿带领黄海兰、黄仕凤、项章生等9人,步行到长汀十里铺福建军区补充团参加红军。1934年3月,在归化(今明溪县)战役的第三天,黄海椿身负重伤,先后在宁化县禾口红军医院和长汀四都的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治疗。因战事告急,为了不给部队增加负担,伤势未愈的黄海椿离开医院,准备回家乡边治疗边工作。返家途中路过涂坊时,他听说前方松毛岭战役打得很惨烈,便就地加入了新杭县游击队开赴松毛岭战场。松毛岭失守后,新杭游击队退回涂坊休整。不久,国民党大军压境,涂坊不能安身,而大岗头也被敌人占领,黄海椿无奈流落在汀南和武北山区,一边替人打短工维持生计,一边寻找组织。

重任在肩的秘密交通员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黄海椿辗转回到家乡大岗头。一天深夜,红军烈属温春金老人偷偷把一个布包送到黄海椿家里,布包里就是1932年那面写有“中共池溪区大岗头项英支部”字样的党旗。得知温春金的丈夫、三个儿子、一个孙子共5人都被反动派杀害,黄海椿忍不住跪地痛哭。他把党旗藏在衣橱的夹层里,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就偷偷拿出来晒太阳,以便长久保存,一直坚持到1966年。

1938年2月,在莒溪的梅村头、太平寮一带卖苦力的黄海椿找到了原省苏粮食部部长游荣长领导的岩连宁边区游击队。游荣长交代黄海椿以伐木工人的身份做掩护,走村串户,联络失散的革命同志,为游击队秘密采购各种物资,收集情报。1941年,游荣长带领黄海椿和黄海兰回到池溪的上村(现为桂花村),建立了从连城县庙前至长汀县涂坊的秘密交通站。1942年10月,上村交通线由戴炳辉领导的工作团接管,组织派遣黄海椿和黄海兰回大岗头协助上村交通站的工作。1947年,上村交通站以金莲山寺庙的名义,为戴炳辉的工作团捐献了工作经费100多个银元、300多斤粮油。此后,一直到1949年5月,上村交通站先后多次接送闽西南党组织负责人魏金水、林映雪等领导干部往返庙前与涂坊等地开展地下工作。

呕心沥血的乡村干部

1949年5月中旬,闽粤赣边纵队独立第七团委派政工干部傅广安回到池溪,筹建池岗乡人民政府。农历六月十六日,长汀县池岗乡人民政府宣布成立,黄海椿任副乡长兼人民自卫队副队长。当时长汀县城没有解放,还存在许多反动武装。池岗村组建了40多人的基干民兵排,由黄海椿和傅七古负责进行军事训练。不久,民兵排编入闽西义勇军独立第三团,到涂坊参加解放长汀县城的誓师大会,而后进军长汀。

1951年正月初三,解放军253团一连进驻大岗头村剿匪。黄海椿积极动员群众捐献大米、蔬菜、稻草等支持部队,并让妻子李等妹把自家的谷子砻出150斤,碓成白米送给连队做饭。他还组织民兵和儿童团员为解放军带路、抬谷笪搭哨棚、挖战壕、送饭、挑茶水,动员本地的匪特人员下山投案自首、弃暗投明。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黄海椿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伤残遣散费三块银圆和六个银毫,凑足四块银圆,捐献给政府购买“长汀号战斗机”。走访结束时,黄智斌深情地说:“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老苏区干部,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要在我们后代子孙的身上代代传承、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