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生涯故土情

——忆老红军刘始明


刘始明

林旭

刘始明,1915年出生于上杭县才溪乡下王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参加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大校军衔,是著名的上杭才溪“九军十八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解放军西安炮兵技术学院院长、二炮司令部副参谋长、国务院国防工办及中央军委总后勤部装备部秘书长等职,1983年离休,享受副兵团级待遇。

我认识刘老缘于一次偶然的拜访。那次拜访,让我对刘老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刘老高尚的人格品质,对家乡的挚爱、对亲人的眷念,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2006年阳春三月,我和时任上杭县委书记的张斯良等同志一起到北京争取项目。当初的行程是没有安排拜访老同志的,但刘老得悉我们在北京,连续托他的秘书打了好几个电话给我们,说要请我们吃饭。考虑当时刘老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了,我们觉得应主动去看望他,因此有了那次专门的拜访。

刘老离休后住在中央军委总装备部离休所里。他在离休所一幢别墅式楼房的二层客厅里会见了我们。刘老很仔细,怕我们找不到干休所地址,特地派他的驾驶员开车在干休所路口等我们。刘老的秘书,一位40余岁大校军衔的藏姓女同志陪同了会见。藏秘书告诉我们:部队对刘老这样的老同志很重视,除了生活、医疗上的保障外,还配备了专车、专职驾驶员,专门厨师和专职勤务兵。但刘老为了让组织节省费用,一直拒绝接受勤务兵。

初次见到刘老,敬重之余,更感到刘老是一位慈祥、和蔼和深情的老人。刘老听力不太好,但思维还很敏捷,口齿清楚。刘老说:“年纪大了,双脚不灵活,否则,很想回家乡看看。”藏秘书告诉我们:刘老很关心上杭的事,《闽西日报》是他每天必看的报纸,有关上杭的事还要让工作人员念给他听。听刘老说话,还有很重的才溪口音,我对刘老说:“您老乡音未改呀。”刘老高兴地表示赞同。刘老告诉我们,他还是1932年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攻打漳州时到过上杭城。当时刘老所在部队是红十二军,驻扎在上杭城关,其任务是阻止广东方面的国民党部队增援漳州,确保红军主力攻打漳州成功。那次战役之后,刘老就再也没有到过上杭城了。他说,上杭城很美,现在不知建设成什么样了。我们按刘老的提问,把上杭的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要作了汇报。

刘老深爱着他的母亲。他对我们说,他参加革命,母亲对他支持很大。他是独生子,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是母亲把他拉扯大。1929年红四军入闽打土豪分田地后,家里才有了田种,生活开始好转。为了保卫革命果实,1931年母亲毅然送他去当了红军,那时他才16岁。红军长征出发前,他在瑞金中央红军大学学习,他母亲从上杭才溪步行几百里到瑞金看他,还背了一大袋子吃的土特产给他。当时,他告诉母亲:“部队要战略转移,要打出去后再打回来。”他母亲不相信,问:“打出去后还能再打回来吗?”新中国成立后刘老第一次回乡时,他母亲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说:“儿呀,你骗了我20年。”是啊!儿子一句不经意的话,母亲牵挂了20年,能不嗔怪吗?刘老对我们说,他死后要把骨灰拿回老家,要和他母亲合葬在一起,他说他欠母亲太多了。毕竟是戎马一生的人,谈起身后事就像拉家常一样,这种视生死如平常的心境,实在令人叹服。

藏秘书还告诉我们:刘老晚年时常叨念家乡,常常感叹过去回家乡太少,老家来人,他就特别高兴。刘老不但关心家乡的建设,还关心家乡群众的生活,经常把自己的工资几千几万地寄回村里做公益事业,或资助一些困难户、贫困大学生等,自己身边基本不留钱。

我们拜访刘老,刘老非常高兴,侃侃而谈,不知不觉过了两个小时。谈话之间老人家又要在家里请我们吃饭,考虑刘老年事已高,我们不便打扰太久,于是我们婉言谢绝了。走的时候,刘老不顾双脚不便的状况,坚持要在楼梯口站着送我们,与我们一一握手道别,并深情地说:“老乡啊,难见呀。”肺腑之言,我们听了都情不自禁地感到伤感。更没有想到是,就此一别竟是我们和刘老的永别。

2009年12月5日,中央军委总装备部发来唁电,刘老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95岁。如今中共上杭县委、县政府已按刘老的遗愿,将刘老和他的母亲合葬在上杭县城关的革命烈士陵园。刘老的一生是辉煌的,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当工兵连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著名的遵义会议期间,担任会议保卫工作;抗战时期,担任冀鲁豫军区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参加了聊城、湖西、贯头、林清、长邑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五十八军一七四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平津、上党、老河口、淮海等战役战斗。

刘老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晚年的刘老,我们看到的更是一个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牵挂、对家乡群众无比的关怀、对自己的母亲无限眷念的老人,一位慈祥和蔼深情的老人。我想,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应该就像刘老这样,是一个大恨、大爱、大义的人,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

刘始明——上杭人民的优秀儿子,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