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纲挈领明方向 靶向突破赢高考

——高三语文冲刺阶段复习建议


刘晓曼

当前高三语文备考已进入冲刺关键期,面对高考命题注重核心素养、强化情境设置、突出思维品质、体现时代特征等命题趋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精准施策、靶向施策,提升复习效能,成为亟待突破的课题。现结合教学实际与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着重提出的“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的要求和方向,分模块提出备考建议:

考点1 信息类文本阅读

学生主要存在三大问题:碎片化阅读导致文本逻辑脉络把握不全;信息处理能力薄弱,机械摘抄原文;对比分析类题型失分严重。

后期备考建议:以近三年高考真题为蓝本,开展复合文本材料关联性专项训练;强化信息筛选、逻辑推导、批判性评价三重能力培养;重点突破材料异同比对、图表数据解读、观点态度评析等题型;增设时事热点文本阅读,提升陌生语境的适应能力。

考点2 文学类文本阅读

突出问题表现为:文本主旨把握偏差,答题空泛缺乏文本支撑;文体特征认知模糊,混淆小说与散文答题范式;关联阅读能力不足。

后期备考建议:构建“教材+高考+经典”三位一体训练体系,强化教考衔接;落实与课文关联或显或隐(体现三新背景下教考衔接)的相关内容,结合新教材各单元涉及的重要概念,积累必备知识;重点剖析2020-2024年新课标卷典型试题,建立小说场景建构、散文意象解码等思维模型;进行分类教学,注意打破文体间的壁垒,注重关联阅读;加强历史小说、散文化小说等新形态文本解读训练。

考点3 文言文阅读

主要症结在于:文言语感薄弱以致文意不理解、断句失误,简答题答非所问;加点词语包括文化常识脱离语境机械记忆;翻译题“以今释古”现象严重。

后期备考建议:实施“真题精译+教材回扣”双轨策略,精选10篇高考文言文进行深度翻译并加强文本诵读,增强文言语感;开发“以题解题”技法,利用内容概述题选项逆向推导文意;创设文化常识情境题库;强化语法断句训练,建立“虚词定位+句式辨析”断句模型;收集各地模拟题中新视角、新设问的简答题题型,总结答题形式。

考点4 古代诗歌阅读

突出问题集中在:诗意解码能力不足,情感把握片面化;答题框架松散,逻辑层次混乱;术语使用不当。

后期备考建议:构建“三位一体”解读体系——紧扣诗题导引、注释暗示、题干指向,提升诗意的理解能力;精选试题,积极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完成阅读、鉴赏、表达,然后支架辅助、再修改,最后比对参考答案、反思、找出认知上的缺漏与偏差,及时补缺、纠偏;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上下真功夫,落实表达能力的提高。

考点5 语言文字运用

主要短板表现为:情境化试题适应力不足,成语、病句、补写必考三题得分率不高,面对新题型应对心里不强,答案组织缺乏规范性和层次性的。

后期备考建议:创设“真实语境+”训练模式,将语言运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实际、科技伦理等时代命题结合;反复训练经典必考题型;精选精做新题型;加强读题指导、明确答题思维方向,掌握各类常考题型解题策略。

考点6 写作

现存问题突出表现在:任务驱动意识薄弱,文体特征模糊;论证平面化,缺乏思辨深度;语言空泛、素材陈旧、时代性不足。

后期备考建议:强化审题立意训练,准确把握材料内涵及命题意图,确定立意方向,避免偏题跑题;解析2022-2024年新课标卷真题,精选有代表性的范文,充分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特征与导向;强化写作思维和框架结构的训练,提升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形成相对固定的议论文思维框架,以不变应万变;锤炼语言,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可通过多读优秀范文、进行仿写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关注社会热点,思考人生价值,积累写作素材,提升思想深度。

冲刺阶段复习当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为纲,聚焦”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三级目标,通过精准诊断、靶向突破、情境强化等策略,助力考生在复杂情境中展现语文学科素养,共同书写备考新篇章。

(作者系龙岩市高中语文专家团队,龙岩二中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