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笔下的宁洋溪


矗立于宁洋溪(九鹏溪)畔的徐霞客塑像

陈健

徐霞客(1587-1641),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曾留下文质兼具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生活在明朝末期,是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他一生游历、考察过的山川无数,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今全国的21个省(市、区)。他每天游历考察后,无论多么疲劳,都将当天考察的情况写成“日记”。《徐霞客游记》不仅有地理学的科学性,更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文学名著,是文学价值与科学价值融合的一大“奇书”。徐霞客首次旅行开篇写日记的时间是“5月19日”,于是每年的这一天,就被定为中国的“旅游日”。

宁洋,旧县名,位于福建省中西部,明朝隆庆元年(1567)设立,1956年撤销,存史389年,县治今为龙岩漳平市双洋镇。

宁洋溪,原名徐溪,今又称双洋溪,为福建省第二大河流——九龙江北溪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龙岩市漳平与三明市永安交界的山区,后注入九龙江,全长约120公里。

徐霞客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6)至明崇祯三年(1630)曾先后四次入闽,其中两次抵达宁洋县。明崇祯元年(1628)和明崇祯三年两次泛舟宁洋溪。

明崇祯元年(1628)仲春,徐霞客“发兴闽、广游”,二月二十日“始成行”,从家乡江阴启程。三月十二日进入福建,三月二十七日抵达宁洋县城,四月初一日从宁洋县城荡舟宁洋溪入九龙江往漳平抵漳州等地;明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再一次到达宁洋县城,后又乘船泛宁洋溪入九龙江南下漳州。

《徐霞客游记》之《闽游日记》前篇中,详细记录了徐霞客第一次到宁洋,泛舟宁洋溪的情形:

三月二十七日,徐霞客穿越永安与宁洋交界的马山岭顶,进入了“宁洋界”,“时旭日将中,万峰若引镜照面。”“马山绝顶,峰峦自相亏蔽。”在宁洋县未设时,岭头属永安,设后“则岭北水俱北者属延平,岭南水俱南者属漳州。随山奠川,固当如此建置也。其地南去宁洋三十里,西为本郡之龙岩,东为延平之大田也”。描述了宁洋溪源头马山岭壮丽景色和自然地理位置。

四月初一日天刚放亮,徐霞客乘一叶扁舟南下。宁洋溪“从山峡间悬流而下”,“一山突而西,横绝溪间,水避而西,复从东折,势如建瓴意即水势忽而畅”“山峡危逼,复嶂插天,曲折破壁而下,直如劈翠穿云也”......宁洋溪两岸高山夹岸,峰峦接天,黛青如墨的景色历历在目;一叶扁舟于刀劈斧削的悬崖断壁中穿行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惊心动魄、动荡跳跃。

徐霞客所乘之舟,穿越了石嘴、溜水、石壁等险滩。“石嘴滩”:“乱石丛立,中开一门,仅容舟,舟从门坠,复高下数丈,较之黯淡诸滩(黯淡滩在闽北建溪),大小虽殊悬,险更倍之也,众舟至此,俱鳞次以下,每下一舟,舟中人登岸,共以缆前后倒曳之,须时乃放”,即在穿过这个险滩时,需纤夫与旅客齐心协力倒拉住船,让其慢慢溜下,否则船将失控......可见其险;“溜水滩”:“峰连嶂合,飞涛一缕,直舟从云汉,身挟龙湫矣”。层峦叠嶂之中,一缕腾飞的波涛载着船如同从云霄天河上直落而下,仿佛置身于飞瀑之中。其险重现;“石壁滩”:“险与石嘴、溜水而三也”,一座石崖“自南而突”,伸入溪中,飞驰而下的船稍不小心,便会撞上石崖,船毁人亡。其险三现。

徐霞客在宁洋溪的泛舟中,深深地感受到,“宁洋之溪,悬流迅急,十倍建溪”。在他的印象中,八闽水系险峻之极在宁洋溪!

当然,徐霞客于宁洋溪的泛舟,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在他的四次入闽中,经过对福建几条水系的游历考察,于闽江水系和九龙江水系分水岭的行走踏勘,尤其在经历了泛舟宁洋溪的过程中发现,闽北建溪发源地梨岭与宁洋溪发源地马岭,两座山岭在高度上大致相同,“二岭之高伯仲也”,“(建溪)盖浦城至闽安入海,八百余里,宁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发源于两座不同山岭但高度相似的两条河流,溪流的流程越短,水流的速度就越急越快;流程长的,水流的流程也就更平缓。徐霞客在400年前得出的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论断,是他基于对宁洋溪荡舟考察后得出的。对于当时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一科学的论断,超越了前人,比欧洲早了100多年,为后人科学研究地理现象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依据。

徐霞客游宁洋溪的“日记”,不仅文字表达风华,而且十分生动、准确、详尽。他在宁洋溪如此险峻的水路中泛舟,可见他具有敢于冒险、乐于刺激的禀性和心态。其热爱大自然,专注科学调研的精神,无不令人赞叹!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赞:“他(徐霞客)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二十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宁洋溪何其有幸,因了徐霞客于此荡舟,因了《徐霞客游记》的记载而声名鹊起、古今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