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族修族谱


曾岩

甲辰年腊月二十九,我站在隆安堂前,望着厅堂中央挂的“隆安堂”三个大字时,心中百感交集。手中捧着刚刚印好的《武城曾氏族谱(隆安公房)》,墨香犹在,仿佛能听见祖先的呼吸与召唤。

去年11月,新罗区万安镇涂潭村的曾氏宗亲转来一份曾氏族谱文档。我打开文件时,看到这是四川内江市梁家坝曾氏宗亲的族谱,当看到他们族谱记载:“第62代隆安公,高次子。同母迁长汀兴龙村,居兴龙头塘背屋,葬横山背平脑头,乾向”时,我双手不禁颤抖,禁不住流下眼泪。兴龙头塘背屋就是我的老家,他们是我的老祖宗隆安公的真正后裔。据他们族谱记载,隆安公第八代裔孙达一公1716年带领部分族人正式搬迁到内江市梁家坝村开基立业,至今已有300多年了,如今他们已繁衍了一万多人了。最让我感动的是达一公筚路蓝缕,三次徒步往返川、闽之间,一趟7000余里。这份族谱所记载的内容对我来说太珍贵了。我立即与对方联系,他们曾多方寻找自己祖居地,2016年还派人到长汀寻找,但族谱记载的地址,明清时隶属于汀州管辖,而接待他们的宗亲不知来由,导致无法实现寻根谒祖的愿望。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说起自己家族的族谱被土匪抄走的往事。那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一伙土匪一天夜里闯进我们村,不仅抢走了财物,还将我家族的族谱带走。因夜晚看不清,族谱上面用布包着,他们误以为是布匹。等到第二天天亮后发现不是布匹,土匪便将族谱丢弃在邻村的一个纸寮里。邻村人托口信来说,请派人将族谱领回去。奶奶出了二块光洋,请伯公去赎回,但伯公不去,最终导致家族几十年来没有族谱。1997年,长汀县曾氏宗亲组织重修族谱,父亲不顾年迈,来回几趟,凭着记忆和零散资料,修了一本不太完整的族谱。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我常思忖,先祖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亦不忘修谱续脉,为族人留下宝贵遗产。而今我辈人丁兴旺,事业发达,衣食无忧,且交通便捷,通讯顺达,与先祖时不可同日而语,诚为修谱之最好良机。因此,我毅然从父亲的手上接过重修族谱的接力棒,立即着手重修《武城曾氏族谱(隆安公房)》。我从未接触过这件事,重修族谱的难度可想而知。我对照新旧资料,梳理世系脉络,考证迁徙路线。有时为了确认一个名字,要翻阅好几份资料,请教几位宗亲。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一部比较完整的族谱重修好了。

今年春节,我们在隆安堂举行了隆重的祭祖暨颁谱仪式。隆安公后裔齐聚一堂,我站在祖先牌位前,宣读了自己撰写的祭文:“我辈齐心,重修宗谱。洋洋大观,成卷成篇。列祖列宗,谱归一堂。左昭右穆,秩序井然......”宣读完祭文后,我将崭新的族谱分发给各房时,族人们热泪盈眶。

望着祠堂里济济一堂的宗亲,我忽然明白:族谱不仅记录着血脉的传承,更承载着家族的精神。自曾子以降,两千五百余载,曾氏家族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如今,全国曾氏宗亲已繁衍730多万人。每个人都是家族大树的一片叶子,都在续写着家族的历史。透过那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我们仿佛能看到祖辈们辛勤耕耘的身影,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仿佛夜空中的繁星,照亮着家族前行的道路。我知道,这部族谱不仅连接着过去,更通向未来。它是一座桥梁,让散落四方的宗亲心心相印;它是一面镜子,让后人照见祖先的荣光;它是一盏明灯,指引着家族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