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甘棠遗爱”暖汀州
图为老古井。朱芳彬 摄
■ 戴春兰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 。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望着眼前这口井水清泠的井,我的脑海里不断回响着这首歌颂召公广施惠政、深受百姓爱戴的《甘棠》古诗——哪怕岁月流转、风云变幻,哪怕隔着遥远的历史烟尘,对勤政爱民的颂扬是如此异曲同工!
青蓝的天空,铺陈着灰白丝绸般的云朵,金黄的阳光大朵大朵绽放,卧龙山像毛茸茸的绿狗,懒洋洋地趴在暖阳下。卧龙山南麓,有一口建于宋代的四方古井——卧龙井,俗称老古井。千百年来,此井聚苍野灵气,汩汩流淌,清澈甘美,冬温夏凉,滋养着古城百姓。时至今日,还常有附近居民来此打水饮用,更多的人来此瞻仰怀念,只因这是一口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情感的“主席井”!
1932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从江西宁都来到当时中央苏区最好的医院——汀州福音医院治病疗养,住在老古井旁的福音医院达三四个月之久。那段日子里,毛泽东每天都和周围的群众一样,到老古井边洗漱、浣衣,渴了就直接饮井里的水。来了不久,毛泽东发现古井年久失修,井边的石板破损,一下雨脏水就流入井中,井底也淤积了许多泥浆,不禁为群众的身体健康担忧起来。
于是,毛泽东带领警卫员挽起袖子、卷起裤腿,把损坏的石板换掉,还一起清除淤泥,使千年古井焕然一新,井水更加清冽甘甜。乡亲们欢呼雀跃,为了感谢毛主席,大家便亲切地称这口井是“红军井”。30年后,一次在北京开“七千人”大会时,毛泽东还特地向福建省委书记叶飞打听:“汀州老古井现在还有没有水?”
是不是从这天起,如黑土般朴实的乡亲就认定了:这是一支能一心为民、生死共托的队伍!这是一支能引领大家穿越黑暗走到黎明的队伍!于是,从1929年到1934年,长汀有两万多名优秀儿女义无反顾跟着红军走向未知的未来,松毛岭战役血肉横飞坚守七天七夜掩护红军战略转移,从长汀跋涉到延安无数英雄儿女迎着无情的炮火倒在黎明之前......长汀,这块热血澎湃的土地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红军故乡”“红旗不倒的地方”。
然而,与赫赫声名相对的是,长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汀江好似臭水沟,鱼虾几近绝迹,重重山岭裸露着赭红的土壤,除了几丛矮小的灌木,看不到一丝生机。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存环境,加剧了贫困。
三十多年艰苦治理,曾饱受生态恶化之苦的长汀,正昂首阔步向美丽中国县域样本稳步迈进。一头连着贫穷苦涩的过往,一头通向花团锦簇的春天,这一路,有多少繁茂葱郁的“甘棠”指引前进的方向!
那是1983年的春天。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站在长汀河田乌石岽上,极目远眺漫山遍野贫瘠的风化粗砂土,脱口而出的“水保三字经”至今还在流传:“严封山,要做到,多种树,密植好......”他深邃的目光穿越历史烟尘,描摹着长汀崭新的明天。
那是2000年的春天。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为长汀生态发展吹响嘹亮的冲锋号。长汀实行山水同治,进一步加大河道生态保护力度,因地制宜进行景观美化,“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了汀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长汀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结合汀江两岸自然和人文景观,以水系为脉、文化为魂,实施生态旅游风生水起,着力建设城区“一江两岸”、龙门水生态天然景观工程、三洲湿地公园等项目,形成了“一线四园六村多点”示范线路。在100多公里的汀江河两岸,40多个美丽乡村如珍珠一样镶嵌其中,绽放异彩,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脱贫的致富点、旅游的网红点。
长汀乡民好似爱护自己的眼睛一般,在这片沃野上一笔一画描绣上槟榔芋、脐橙、格桑花,端的好一幅大地锦缎。他们发展百香果、铁皮石斛等种植业,以及生态养鸽、蜜蜂、河田鸡等养殖业,建设杨梅基地、板栗基地、蓝莓基地,提前两年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017—2019年连续三年荣获“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并入选“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乡民们尝到了生态致富的甜头,无论春花秋月,倾听小城成长时毕剥拔节的声响,忍不住绽开青铜古菊般的笑容!
这一路,无数党员领导干部将身心扎根在广袤大地,在平凡奉献中践行初心使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橘子洲头高高矗立的毛主席雕像到长汀水土保持园习主席手植的郁郁葱葱的香樟,从孔繁森纪念馆到电视剧《谷文昌》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干部成为人民群众心中那棵永远的“甘棠”,“勿剪勿伐”,永远被人民群众所爱戴、所拥护!凝眸处,五千年流泻的时光浇铸在华夏的桂冠上,美丽富饶的大地更加自由、勃发,氤氲着充沛的生命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