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武平:多维度建公园 造就幸福环境
■ 龙媒体记者 赖珊盛 通讯员 兰秀连 石明辉
2月21日,记者来到了武平县新开放的龙河文化公园,看到不少群众在清新的公园里享受休闲时光,色彩斑斓的攀爬设施、滑梯、乒乓球台,以及五人足球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错落有致,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选择。孩子们在这里奔跑、嬉戏、打闹,老人们则在这里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健身、唱歌、漫步,好不惬意。
“我特别热爱运动健身,几乎每天都会带着孙子来这里活动。”谢承富老人兴奋地分享道。他家住在林化新村,步行仅需15分钟即可到达公园。对于小区内缺乏宽敞平整的场地供孩子们玩耍的遗憾,龙河文化公园无疑是一个完美的补充。“自从这个公园的运动场地建成后,周边的孩子们真是享福了,天气好的时候,这里总是人满为患。”谢承富感慨地说。
记者了解到,武平县龙河文化公园是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以市民休闲漫步、运动健身为主要功能,打造山水与人文相融的综合性休闲城市公园,与平桥翠柳城市森林公园遥相呼应。龙河文化公园的建成使武平基本实现了城区平川河“一河两岸”的全线贯通,串起了城市公园风光带。
在“见缝插绿”方面,武平下足了功夫。武平充分利用城市的闲置地、边角地、废弃地和裸露土地,通过栽种花草绿植、增加全民健身设施等形式,在乌石崇、南门社区等区域新建了一批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充分展现了城市方寸之美。目前,城区已建成10处口袋公园,今年计划新建1个口袋公园,逐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化目标,力争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5%。
在城市公园建设中,武平还注重坚持以文化入魂,将武平特色客家建筑风格融入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建设,将客家百姓镇文化、客家船灯、“上刀山、下火海”等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河滨客家文化公园建设,将刘亚楼将军的革命历史融入将军广场建设,将客家方言“军家话”融入西门溪滨水慢道建设,将武平八景之一的平桥翠柳融入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园林城市”的韵味。
“在公园建设中,我们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武平县住建局城市建设股股长刘毅表示,未来将积极探索公园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休闲空间。同时,还将加强公园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园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休闲服务。
在口袋公园的静谧小径上悠然漫步,在体育公园的智慧健身步道上尽情挥洒汗水,在近郊公园的葱郁林间深呼吸,感受泥土的芬芳......如果说幸福是最美的民生,公园无疑是托举幸福的重要场地。
从崇文公园的共建共享,到树子坝公园的童趣升级,从便民设施的温情渗透到文化基因的绵延传承,武平以公园为笔,绘就了一幅“暖实力”与“高颜值”并存的城市画卷。未来,这座“国家园林县城”将继续深化“温暖”主题,让绿色福祉惠及更多百姓,书写更高水平的城市文明新篇章。
截至2024年底,武平县城区公园15个,建成区公园14个。建成区绿地面积约400.2公顷,城市绿地率为43.0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约427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5.91%。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约164.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8.04平方米。建成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338公顷,建成区居住用地面积343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