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聚焦“老龄化”难题 共筑美好“夕阳红”
—— 我市政协委员调研人口“老龄化”问题
■ 龙媒体记者 刘玉荣 通讯员 麻小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焦点,也成为我市政协委员们探讨的重要议题。面对复杂的城乡养老、银发经济发展、养老负担加重、老龄群体“数字鸿沟”弥合等一系列问题,委员们深入调查、潜心研究,提出了许多极具前瞻性的理念与切实可行的建议。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全社会共同的美好愿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市政协委员们对养老服务给予了高度关注。委员们指出,应持续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产业,针对性解决群众社区养老观念淡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良莠不齐、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具体可从加大政府投入、落实运营补贴政策,构建多元格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降低养老服务价格、提升社会购买能力等方面着力,推进基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利用率与专业性。针对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沉重的养老经济负担问题,市政协委员建议借鉴49个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在龙岩建立多元筹资、保障基本、待遇分级、符合市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养老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存在诸多不足。他们建议整合全社会力量,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增强农村养老的财力保障,加快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
“银发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民建市委会的政协委员们认为,我市低龄银发人才数量可观,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呼吁将银发人才工作纳入大人才体系建设,出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激励措施,创新举措,充分挖掘和利用银发人才资源。
如何拓展“老有所为”的空间?黄佳军委员认为,应扩大社区参与,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他建议进一步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力更生、老有所为的观念,增强其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点帮助有意愿且身体状况允许的贫困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接受岗位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基层老年协会、老年志愿者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让他们在社区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区。
还有多位政协委员关注到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老年人作为非数字化群体的主要代表,由于缺乏对现代科技的适应力、掌控力和驾驭力,常常对日益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望而却步,“数字鸿沟”成为他们与时代之间难以跨越的障碍。“长效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是让老年人口共享数字时代社会发展成果、实现智慧养老的现实需求。”廖世鸿委员认为,在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大力推行智慧养老的同时,应加强市场监管,为老年群体筑牢安全防线;保留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群体开辟便捷通道;发挥企业作用,为老年群体搭建智能平台。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开发便于老人学习使用的产品,并将适老化改造纳入日常更新维护。委员们认为,应落实各方责任,为老年群体扫除数字产品的使用障碍。政府部门作为养老服务监管的责任主体,应将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纳入政府惠民工程。同时,倡导信息社会孝敬老人的新方式,鼓励亲友、村(居)委会、老年协会、志愿者等为老年人运用智能产品提供帮助,实现“数字反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委员们还呼吁推动医养结合标准化,强化家庭病床服务,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等。他们一致认为,需以科技赋能、制度破局、多元协同,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托起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