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吹尽黄沙始到金
■ 谢先花
最近在来恩侄儿的推荐帮助下,我有幸到上杭明德书院学习传统文化,老师要我们每人写一篇“我的母亲”的文章。感恩明德书院的老师,让我表达对母亲的敬重感恩之情。
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今年已85岁。
母亲说,她7岁时被挑担的从广东卖到福建上杭旧县镇全坊村。至今,母亲还记得生父的外貌轮廓和“大叔”称呼,但不知具体名字,更不知具体出生地址。
全坊村养父收留母亲后,在母亲10岁那年就去世了。年幼的母亲跟着她养母改嫁到旧县镇坝上村。到坝上村不到两年,母亲患上“打摆子”的寒热病,那时经济和医疗条件差,无法医治,母亲病得不像人样。邻居见母亲病入膏肓,不愿她病死在屋旁,要母亲的养母把母亲带回全坊村去。
母亲在旁听到后,很是气愤,便一个人拖着病体回全坊村。一路上,母亲累了就躺在路旁昏睡,好一点又起来走。坝上村到全坊村相距仅五六里路,母亲却花了八九个小时。
可到了全坊,家里空落落的已没有亲人,母亲就昏睡在房间门口的泥地上。到了傍晚,住在隔壁的叔公叔婆开松、春娣夫妇看见可怜的母亲躺在泥地上,赶忙卸下一块小门板,把母亲放在门板上,叔婆还盛来一碗热乎乎的粥给母亲吃。母亲泪水泡粥吃完了这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救命粥,在小木板上躺了三天,身体竟奇迹般地慢慢好了起来。母亲对我们说,是叔公叔婆怜其病危一碗米粥救活了她,是养父生前常常助人行善积德得来的回报!
母亲生了六个儿女,每天起早贪黑。那时是生产队集体劳动,按出工人头得工分,母亲因孩子多,一直缺口粮,孩子们粥汤都吃不饱。叔公有手艺,生活比我家好,有点好吃的常会装上一碗给我们吃,我常看到母亲在接过吃食时偷偷地擦眼泪。我是大女儿,但那时还小,心想叔公叔婆有给我们吃,母亲为什么还哭呢?后来才明白,母亲是埋怨自己无能,拿不出东西回报老人家!但母亲心里是一直把叔公叔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感恩孝敬。
记得在我十二岁那年,叔公生病了一回,母亲就把全家人买米的钱拿去买营养品给叔公吃,我们全家九口人只好吃了三天的炒麦子充饥。
叔公去世时,母亲为了报叔公的救命之恩,把自己戴了四十多年的围裙银链子(上下两个)和一个大银元卖了,凑到一百元,拿去买银纸、香烛等烧给叔公。那时,母亲就告诉我们说:“人要知恩、感恩、报恩、忆念、行善,要多记人家的长处,不记人家的短处,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母亲说,她在艰难的岁月里,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从最初2个人的“落难人家”,发展到现在40多口人的幸福和谐大家庭,这要感恩谁呢?感恩历代祖宗行的善、积的德,感恩叔公叔婆的救命之恩,更要感恩国家、感谢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我觉得,母亲说得非常有道理、有智慧。
在我心中,母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母亲有坚毅顽强的意志、宽厚仁慈的品德和勤劳俭朴的习惯、自律感恩的态度,让我们的孝心得到滋养,心中油然升起对母亲的敬佩、感恩之情。
母亲现在年岁大了,由于年轻时拉扯一堆儿女生活十分艰辛,积劳成疾,犯有心脏病、高血压等,但她仍保持着朴实、自律、整洁的好习惯。
人间最大的爱,莫过于父母之爱。父母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更深。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我们做儿女的更要倍加珍惜、用心孝敬,让她过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更要将母亲的优秀精神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