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蟹


钟娴

偶然间,我读到了一句饶有趣味的民间谚语:“秋风起,蟹脚痒。”这句谚语虽简短,细细咀嚼,却令人忍俊不禁。它生动地勾勒出秋日时节螃蟹活跃的情景。它们的身影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食欲,让人的味蕾也随之跃动,期待着品尝这些秋日珍馐。

此时的螃蟹,蟹黄如金,蟹膏似玉,肉质饱满肥美。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手法,只需将螃蟹放入清水中煮熟,便能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螃蟹的美味并不局限于秋季,冬季的螃蟹同样肉质丰满,鲜美异常。它们圆润的身躯里蕴藏着令人难以抗拒的诱人滋味,能够极大地满足食客的口腹之欲。当一盘香气四溢的螃蟹被端上桌时,人们往往会放下平日里的拘谨,直接用手掰蟹脚,挖蟹黄。然而,注重仪态的女士对于这样的吃法终究有些放不开。就有一喜吃蟹的友人,特意网购了一套精致的吃蟹工具,包括小巧的蟹钳、锋利的剪刀和细长的镊子等,每一样都设计得恰到好处。既能轻松打开坚硬的蟹壳,又能巧妙夹出蟹腿深处的细小蟹肉。

国人对螃蟹的喜爱源远流长。据史料载,西周时期,人们便开始享受螃蟹的鲜美。从魏晋时期开始,食蟹之风渐次盛行。及至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食蟹的风尚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到了明清时期,螃蟹更是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见佳肴。每当秋风送爽,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几斤肥美的螃蟹,以此来庆祝这个丰收的季节。

品蟹与饮酒的结合堪称绝妙。若是将一壶花雕酒温热,再配上一盘刚蒸好的螃蟹,酒香与蟹鲜相互交织,无疑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体验。东晋时期的名士毕卓一生对蟹痴迷,世人称他为“蟹神”。他常常一手持酒杯,一手拿蟹螯,在酒池边畅饮,大呼“足了一生矣”。大文豪苏轼也是螃蟹的忠实拥趸。他喜欢在凉爽的秋夜,邀请三两好友一同饮酒品蟹。兴致来时,还会以蟹为主题即兴赋诗,赞美这美味。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在诗中写道:“蟹肥暂擘馋涎堕,绿酒初倾老眼明。”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他品尝螃蟹的画面:在掰开肥美螃蟹时的垂涎欲滴,以及手持蟹螯、斟满绿酒时,连昏花的老眼也因这美食美景而变得明亮。

螃蟹的烹饪方式五花八门,从水煮到红烧再到酒醉,每一种做法都能将螃蟹的鲜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最常见的吃法还是清蒸。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详细描述了清蒸螃蟹的过程:将新鲜的整只螃蟹放入蒸笼中,蒸至恰到好处的熟度后取出,趁热掰开食用。清蒸蟹肉口感细腻柔滑,生姜和醋是享用清蒸螃蟹时的完美搭档。能去腥增香,提升口感。在那次螃蟹宴上,凤姐特别嘱咐平儿多倒些醋,再撒上一些姜末和芝麻油,以提升螃蟹的风味。

清代文学家李渔对烹饪螃蟹见解独特。他提倡以最简约的方式来烹饪螃蟹,不应随意添加佐料,以保留蟹肉的天然风味。李渔在螃蟹的食用方法上也推崇一种极简的食用方式——不蘸姜醋,以便更纯粹地体验蟹肉最纯粹的鲜美。与李渔的想法不谋而合的还有清代文人袁枚,他在其饮食著作《随园食单》里写道:“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他同样认为吃螃蟹应遵循自然之道,追求原汁原味。

蟹肉不仅味美,还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然螃蟹性寒,吃螃蟹要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