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有牺牲》:致敬万里征途上的追光者
《绝命后卫师》剧照
位于长汀的长征零公里处
■ 吴向红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有一群人,他们或许同尘埃般渺小,却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不惧暗夜风霜,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他们,是来自八闽大地的追光者。为了纪念这群追光者,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湖南人民出版社历经5年打磨、著名作家关山远倾力创作的《为有牺牲》一书,以细腻的笔触,带我们重回90年前那片洒满鲜血的土地。
他们,不可忘记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以无畏的牺牲来挑战不可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不朽史诗。90年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一支年轻的军队,完成了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这一路,艰苦卓绝——他们翻越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折多山......雪山连绵,积雪终年不化;他们走过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穿过枪林弹雨,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十余万英烈献出生命......90年过去,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今天仍强烈地感动着中国和世界。这是读者熟悉的长征。
但鲜有读者知道的是,90年前踏上远征的8万多中央红军中,有闽西子弟近3万。“他们遍及红军各部,有师、团首长,有普通战士,有医务人员,有的负责尖刀侦察,有的一路做地方工作......他们或冲锋在前,或拼死断后,或救死扶伤,或宣传鼓动各族人民支援红军。”当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闽西子弟仅存2000余人。他们以巨大牺牲,为长征的最后胜利立下了卓著功勋。
“遗憾的是,自那时以来,鲜有作品聚焦闽西子弟革命史尤其是长征历史,去书写他们那跃动着、蓬勃着、坚定着的初心,那永不言弃的奋斗者姿态”。《为有牺牲》首次将视角对准闽西儿女这个独特群体,以文学手法,追寻闽西儿女的革命步伐,将他们敢于牺牲的小故事与长征中发生的大事件紧密关联。小故事生动感人,大事件跌宕起伏,让这段不被熟知的历史重现于世人面前,打造出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学作品。
他们,鲜活如许
人物牵动着历史的命脉,人物也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为有牺牲》以如椽巨笔,刻画了一大批立体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邓廷禄,闽西上杭人,18岁参加少共国际师。湘江血战中,他所在的红十五师是最后一批渡江的部队。因伤掉队后,他的内心始终有一团火——我是红军。后参加桂北人民翻身队群力部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被捕。在狱中,“敌人将铁丝穿过他的肩胛骨,还在他的两个手心点桐油灯,烫得他手心血肉模糊”,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涂通今,闽西长汀人,18岁参加红军。长征出发时,背上医药箱准备出发的涂通今收到父母的口信,希望他脱下军装,不要离开老家。“涂通今拒绝了,他穿着草鞋,就这样踏上了远行之路”。
“那个过着奴隶一样生活的放牛娃罗洪标”,长征路上,掉队的他听说有红军到了黔西,“把锄头一扔,对同伴说:‘走,找部队去!’顾不上吃饭,也顾不上找地主要工钱,一人抓起几块饼子就跑......一个晚上跑了上百里,草鞋都跑掉了”。
除了他们,作者还写到了刘忠、赖际发、张溪兜、张赤男、项与年、阙中一等一大批闽西儿女,或曾战斗在这片光荣土地上的革命先辈,如瞿秋白、韩伟等。写到韩伟临时嘱托时,作者没有一丝多余的渲染——“我不行了,我的骨灰你们送到闽西革命公墓。”“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起他们和他们的亲人,要是带领他们过了湘江,征战到全国解放,说不定全国的将军县还会出在闽西,出在永定、龙岩、上杭......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跟他们在一起......”就是这样真实质朴的文字,却释放出无比强大的力量,动人心魄,让闻者落泪。
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明明渺小,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是如此鲜活,又如此遥远。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共和国从哪里走来,更告诉我们胜利来之不易,今天更当珍惜。
他们,与山河同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漫漫长征路,英烈万万千。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远征中,牺牲的红军在10万人以上,而踏上长征路的近3万闽西籍红军仅剩下2000余人。为了让这段历史真实重现于读者面前,作者“查阅了上千万字史料,采访了一部分红军后代,并沿龙岩、上杭、武平、连城、长汀一线走了一圈,专程去了当年湘江血战之地——广西的全州、兴安、灌阳”,以确保“书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每个细节,甚至每个人物讲的话,都有出处”。
同时,作者运用春秋笔法,对“牺牲”这一宏大命题做了哲学上的思考。1934年9月30日,距离福建长汀城东南43公里处的钟屋村,雨雾迷蒙。上午,红九军团在观寿公祠堂前的大草坪上召开告别群众大会;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从钟屋村出发,踏出了长征的第一步。他们不知道,要往何处去,也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回来,“更不知道,一起出发远行的这些闽西青年,没有几个人能够活着回来”。但他们坚信,“有共产党在,就不怕一切,也就有一切”。湘江边,红三十四师临危受命——“坚决阻止尾追之敌,掩护红八军团通过苏江、泡江,尔后为全军后卫;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湘南发展游击战争。”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红三十四师的6000官兵,抱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信念,幸存下来不足500人。牺牲的人中,绝大多数为闽西子弟。“他们牺牲的时候,都年纪轻轻,就像初升的太阳,还没来得及大放光芒,就猛烈燃烧,赫赫炎炎,瞬间耗尽一生,消逝于历史的天空。”牺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胜利”“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上的人,那些跟自己一样的人,能够过上‘人’的日子。”他们,为什么不怕牺牲?“因为信仰,牺牲,又有何惧!”
山河为证,精神不朽。拂去历史的尘埃,无数如闽西儿女一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牺牲的英雄烈士,他们的名字,已铭刻在美丽的山河大地。他们高举着的始终闪耀着火热光芒的信仰之光,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民奔向伟大民族复兴的精神基因和制胜密码!
(作者系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编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