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厦门海洋高新区为依托构筑两岸海洋人才融合发展高地
■郭冬梅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福建、厦门全面落实党管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成立于2023年的厦门市翔安区,距金门最近的地方仅有1800米,承载着重大对台工作使命,目前正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引领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笔者认为,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厦门海洋高新区”)可以也应当承接翔安“三区”建设交汇点的重大职责,通过高新区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海洋人才向厦门海洋高新区汇聚,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创新两岸人才融合发展模式,搭建创新融合平台,进而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服务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建设。
一、创新精准化引才机制,实现两岸海洋人才流通与使用深度融合
厦门海洋高新区于2023年1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成立,并于同年4月揭牌。作为福建省重点打造的以创新引领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集聚区,在两岸海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中有更重的使命担当、更大的作为空间。
一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要建立健全台湾地区海洋人才引进、选拔、任用机制。要围绕厦门海洋高新区主导产业,及时发布人才需求清单,精准化提供优质岗位。进一步创新开展对台涉海职业资格采认工作,逐步扩大直接采认范围,使台湾海洋人才可享有对应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同等待遇,并按规定享受再教育资源供给、职业提升补贴、技能职称奖励等区域性优惠政策。积极探索面向台湾地区海洋管理人才聘任公职人员办法,培养一支忠于祖国、熟悉海洋、善于协调、乐于奉献的“台胞服务台胞”人才队伍。
二要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推动尽快形成两岸海洋人才市场调节机制、竞争机制,将厦门海洋高新区建设成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地区海洋人才的高地。要突出市场在人才资源、劳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形成闽台共享、厦台共通的海洋专业化人才市场,促进海洋人才在园区内实现科学匹配、优化搭配、组合重构,提升厦门海洋市场对台湾海洋人才的引领力、吸附性。
三要以要素分配为激励。要推动完善按知识、技能和创新贡献参与初次分配机制向海洋创新创业人才倾斜,探索绩效工资、弹性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制、创新成果入股等多样薪酬制度。同时,可在已有的厦门市海洋产业人才评选及补助的基础上,设立台湾高级海洋人才引进专项扶持资金,并探索推行竞争分配机制,避免同质化、“大锅粥”,确实把高层次、战略性、紧缺型人才留下来、用起来。
二、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实现两岸海洋人才扩容与提效深度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立健全海洋领域产学研协同机制是两岸海洋人才合作培养,海洋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厦门海洋高新区已经落地厦门大学创新实验室、海洋三所翔安基地等高能级项目,正在孕育集美大学海工装备检测与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福建省海洋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创新性科研平台。
一要积极开展校际合作。要以园区既有平台为载体,积极开展两岸海洋人才联合培养工程。通过政策牵引,平台对接,推动落户园区的高等院校、研究中心与台湾涉海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办学、科研交流、项目合作,不断优化两岸海洋教育资源整合。
二要积极打造创新生态。要以园区要素整合为重点,构建两岸融合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要依托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福建海洋职业大学(筹建),加快在园区布局一批国家级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大学生创客基地等各类人才、人力平台载体培育,引进和扶持台湾地区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同时,通过政府搭台,园区落实,推动两岸企业、涉海高校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关系,力争在短期内孵育一批海洋科技领域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进而形成有区域影响力的“环厦门湾海洋创新圈”。
三要积极推动成果转化。要以园区产研转化为核心,打造形成两岸海洋产学研转化高地。充分利用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厦门海洋新兴创新产业联盟,通过联合攻关、协调创新等形式,培养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和科技型企业家,为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完善全周期保障机制,实现两岸海洋人才工作与生活深度融合
厦门海洋高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园区规划建筑近630万平方米,预计居住人口超过7万人,是一个以海洋为特色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城。2024年11月4日,园区第一批重点项目已经集中开工,前期建设1个产学研转化项目、3个产业招商项目和7个园区基础配套设施项目。
一要注重职住平衡。在园区开发时,要更加注重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感情留人”的人才服务理念,统筹教育、医疗、住房、商业、交通等各类资源要素,切实解决制约海洋人才发展的“人生大事”和“关键小事”。
二要提升服务质效。要切实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在翔安台胞之家、翔安台胞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的基础上,设立台湾海洋人才驿站,积极为来厦的台湾海洋人才办实事解难题。整合全市台胞驿站、台青驿站等服务资源,为两岸海洋人才提供更多专业化、定制化的暖心服务事项,让各类人才在厦门海洋高新区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要扩大品牌影响。充分发挥厦门人才服务月、厦门国际海洋周等载体、活动影响力,积极开展两岸海洋人才融合发展交流研讨、两岸涉海专业大学生创业创新比赛、海洋文创比赛、涉海院校毕业生人才交流会等,出台更多创业扶持、创新创业激励、安家支持、服务保障等优惠政策。同时,要充分发挥台籍企业家、台青基地、台商协会、台胞联谊会等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扩大海洋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的“蓝色朋友圈”。
新时代,新使命。作为祖国大陆最毗邻金门的厦门海洋高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有能力奋勇争先,有责任不负重托,有条件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海洋人才应有贡献。
(作者系厦门市闽台渔港发展保障中心中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