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游击队信函见证艰苦岁月


赵勇 文/图

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1937年5月25日,闽西南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谢家邦村(现属龙岩市新罗区铁山街道,新中国成立前属漳平县新安社内山乡),岩南漳县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的游击队被壮丁队伏击,游击队长苏德生当场牺牲,其携带的两封信函被截获,并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刊登在当时的报纸上。这份剪报如今依然保存在漳平市档案馆。

这两封信函,是林映雪(1909-1982)写给魏金水(1906-1992)的。林映雪时任龙岩县军政委员会财政委员,魏金水时任岩南漳县军政委员会主席,化名进瑞。这份剪报,本是国民党反动当局鼓吹“剿匪”胜利,宣扬苏区红色政权“失败”的产物,却让我们看到了闽西南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卓绝:

一是看到了敌人的疯狂镇压。1936年11月,广东军第九三八团常驻永福,对岩南漳县军政委员会驻地进行“清剿”,根据地被严重破坏。游击队受到了国民党军、保安团、壮丁队等武装的围追堵截,林映雪信中写道:“忽于前天下午一时许,发生敌人分两山路包围我队”;“这敌人是易婆村芹菜园而来的,人数大概两连,并配合着十八乡与谢家邦壮丁队三十余人”。

二是看到了英勇的牺牲。国民党反动武装在根据地烧杀抢掠,大量革命干部群众被捕杀。据有关资料,国民党军占领闽西苏区后,有4000余户闽西群众被杀绝,500多个村庄被毁掉。林映雪信中写道:“结果我军被冲散牺牲一人,带花二人”。该剪报报道,游击队长苏德生牺牲后,还被敌人将首级砍下送到县里示众,敌人之凶残可见一斑。

三是看到了条件的艰苦。在残酷血腥的“清剿”中,游击队要不断转移,与敌周旋,经常露宿在荒山野岭,无粮缺盐断油,也没有药品医治伤病员。林映雪信中写道:“伤兵要人抬扶,还有几名学员,要找米菜吃,就有钱拿去向群众买,(因为)不熟,不肯卖他”“主要原因,是敌人威胁之下,的确难买,伤兵又无药医”。

四是看到坚定了的信仰。尽管敌强我弱,条件艰苦,但游击队顽强战斗,党的旗帜始终不倒。林映雪信中写道:“该区分两路去,散发宣言、贴标语、剪电线”。林映雪本应于5月21日与魏金水会合,但因遇敌袭,于5月24日派游击队长苏德生寻找被打散的游击队员集中,并将两封信带给魏金水。虽形势严峻、困难重重,林映雪仍然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在信的末尾写道:“定能回来的!”

通过这份保存了80多年的剪报,我们窥见了一段历史,看到了不灭的精神。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体现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不怕牺牲、信仰坚定的革命精神,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单位:漳平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