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底色和底气来自母校


林德荣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高考无疑是人生的关键一步,它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过了知天命之年,经常会陷入回忆,高中三年是记忆中最有重量的一段。30多年前在亭子岗上埋下的种子,经常在回忆中被唤醒。

我的求学之路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1985年夏天,我独自一人从武东的川坊村出发,步行8公里到205国道旁的上杭湖洋通桥村,搭乘从上杭开往武平县城的过路班车。我要去的目的地是武平县招生办,这个夏天我经历了中考。原先接到通知,省内某农机学校准备录取我,遗憾的是,体检后因为眼睛近视,未被录取。

短短十几天,喜悦、失落、迷茫、苦闷......一股脑落在一个十五岁的孩子面前。当年报考小中专是不需要统计英语成绩的,但报考武平一中需要英语成绩。对44分的英语成绩,我一直持怀疑态度,我要去追查、要去申诉。

到了武平县招生办,有位林琳老师很热情,他听完我的叙述,指导我如何去追查、申诉。果然,我的英语分数是74分,被统分老师抄错了。林琳老师骑上自行车载我去武平一中,找到了当时分管招生的林添书副校长,林校长听完情况后,马上对我说,你回去好好准备一下,来武平一中读书。

时间过去快四十年,但我仍记得当时的场景。我常常想,命运也许会捉弄人,但幸运之神总会来拯救不屈的奋斗者和坚持者。后来,我和林琳老师又在闽西日报社共事,他又成了我工作中的老师。

高中三年,自律、奋进的氛围浓厚。武平作为一个农业县,学校的孩子大多数是农家子弟。读书改变命运,大家学习的内驱力很强,都很自觉,吃饭都是在饭堂走回教室的路上完成,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傍晚时分,很多同学都拿着一本书往后山走,边走边背书,争分夺秒。很多校友都会回忆住在学校礼堂宿舍的经历,那个礼堂当时住了两届学生几百人,但有序、干净。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礼堂门口两株高大的白玉兰树,每当开花时节路过,那种独有的香气,令人难忘。

上晚自修的时候,教室灯火通明,整个校园静悄悄的。当时的老师大部分住在学校,以校为家。老师们晚上都会来到教室辅导,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一天晚上,阙硕龄校长还来到我们班上查看,和同学们交流。当时的他头发花白,戴着黑框眼镜,说话充满磁性,气质优雅,让我记忆犹新。入学前见到的林添书副校长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看起来很严肃,其实对学生非常温和,耐心十足。林校长还善于用优秀校友来激励我们,他经常在学校早操会上,拿出清华大学学生写给他的信,大声念给我们听。校友描述的大学生活,让我们充满憧憬。

作为一位理科生,我特别感谢语文老师李思庚。除我之外,据说他还把不少理科班学生培养成了记者。他知识面非常广,功底深厚,讲课风趣、生动。为了给我们打好基础,丰富知识面,他给我们讲授逻辑知识,对我们进行长短句转换等语言训练,培育我们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词语运用能力。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能成为当时闽西日报社评论文章的主要撰写人,完全得益于他的启蒙。其实,武平一中有许多像李思庚这样的优秀老师。我们的班主任朱寿天老师,教授物理。他爱生如子,春风化雨,笑面盈盈,让学生们温暖自信。生物老师林可学,留着乌黑的络腮胡子,讲课深入浅出。武平一中出了不少从事生物工程的校友,基本是来自他的影响。政治老师陈正兴,化学老师谢观光,英语老师陈丽斌,我没法一一点名,他们或学识渊博,或风华正茂。事实上,武平一中也成为人才的蓄水池,许多老师后来成为当地政界领导,省内教育界的精英。

2018年10月,我们八八届高三(3)班的同学组织了毕业30年聚会,大家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赶回亭子岗,重新坐在了教室,重走了后山,颇为感慨。当年的读书声似乎还停留在耳畔,老师同学的欢声笑语也定格在昨日。

我们今天的一切,来自于昨天的塑造。我们人生的底色和走向未来的底气,来自于母校。母校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我们终其一生,都离不开故乡。我们感恩母校和老师,感恩伟大的时代,感恩人生的每个遇见。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王益文书记热情邀请我回校,无奈公务缠身,只好写就此文,以表祝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