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糖尿病年轻化 控制血糖很重要
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日前,笔者走访我市多家医院发现,不只是中老年人容易患糖尿病,青年、孕妇等也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在我接诊的患者中,有位20岁就得了糖尿病的年轻人。”据内分泌科医生王志宏介绍,该患者的爷爷是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但是患者本人缺乏相关糖尿病知识,不重视改善生活方式,从而短时间内促成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这跟他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不爱喝水,每天都喝甜饮料,而且爱熬夜,爱吃夜宵,摄入的都是偏高糖高脂的饮食。”王医生表示,如今年轻人对于慢性病的认知普遍不足,“人们总认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其实不然。在工作生活学业压力日益加剧的当下,很多年轻人常年保持高油、高糖饮食,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行为都会造成相关慢性疾病的早发。”
我市准妈妈林慧,孕前55公斤,怀孕后家人为她烹饪较多的鱼汤、鸡汤等高热量食物,每日晚间她还会进食面条、蛋糕等夜宵。林慧在妊娠26周时,体重已增至75公斤,在产检糖耐量试验显示,综合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产科医生为林慧制定了孕期食谱,并指导她适当活动。积极干预后,她的空腹血糖控制下来,“医生说现在血糖控制的还不错,宝宝预产期在下个月,希望一切顺利。”林慧称,“从来没想过,竟然会因为怀孕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王医生称,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有所增加,主要是孕妈妈吃得多、动得少等不良生活习惯,孕妈妈在怀孕24至28周时可进行糖耐量试验。
王医生建议,20岁至40岁的年轻人,每年至少要有一次体检,并且体检时要检查血糖。如果有口干、多饮、多尿症状,同时体重减轻,更要到内分泌科专科会诊,明确有无糖尿病。如果反复有低血糖症状,总在吃饭前出现手抖、心悸,也需要到内分泌科明确血糖情况。 (邱琳娜)
这些误区要知道:
误区一 糖尿病是吃糖引起的?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爱吃糖与糖尿病的发病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患者认为,无糖食品就是不含糖的食品,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所谓无糖食品指的是不含蔗糖的食品,但这类食品往往都是由淀粉组成的,当糖尿病患者吃进含淀粉食品后,所含的淀粉可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被身体吸收。
误区二 只要限制主食就行了?
食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对糖尿病人来说,仅仅限制主食(即碳水化合物)摄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全面控制饮食,避免血糖过高。
误区三 瘦子不会得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常见于肥胖人群,但是本身并不胖的人也会患上糖尿病,比如长期饮食不均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