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武平林改的改革意蕴


武平捷文村山林(武平融媒体中心供图)

钟玲芳

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推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的又一次伟大创新,由此孕育形成的林改武平经验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领域改革的宝贵经验,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准确理解、阐释武平林改的科学意蕴,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必然要求,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勇于创新的改革勇气

勇于创新是武平发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想前提和动力之源。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集体林权制度虽经数次变革,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仍普遍存在,林农的林业生产缺少自主权及内在动力,制约了林业发展。那个时期集体林区普遍存在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难问题。为实现耕者有其山,武平创造性地抓住新版林权证换发试点的机会,形成了“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改革创新模式,率先开创了促进林业产权公平的制度。2001年12月30日,在武平县捷文村交付的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清楚标明“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时的背景下,武平以勇于创新的改革勇气开启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伟大进程,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这对当代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因此,武平林改的实践证明: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只有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才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助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以勇于创新的改革勇气探索改革发展的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

敢于担当的改革胆识

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治品格和改革魄力。在当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和舆论压力。由于二十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时出现了集体林区乱砍滥伐的严峻局面,中央已经暂停分山到户。在没有上级授权和具体法律依据,更没有其他地方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在福建铺开林改工作,这涉及到是否与中央决策部署有根本性抵触的敏感问题,为改革设置了严重的政治和思想障碍。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对福建林业面临的困难和群众对分山到户的殷切期盼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通过深入山区林区调研认识到:调动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是推动林业发展和促进林农增收的内在动力,这就必须解决林业产权归属不清等体制机制问题。基于对土地社会经济属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出于“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政治使命情怀,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充分肯定武平林改并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推动林改武平经验在全省铺开,2008年中央10号文件全面吸收了武平林改经验。在林改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以勇于担当的改革胆识顶住巨大的政治风险和舆论压力,在福建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而取得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巨大成果,这对当代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因此,武平林改实践证明:当一种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群众普遍拥护的时候,即使面对巨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也必须坚定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用敢于担当的行动和实践破除改革中的政治和思想障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锻造敢于担当的改革胆识,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担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担当,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担当。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改革智慧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功的坚实依托和重要保障。2001年6月,武平县捷文村在林改试点工作中,针对“山要怎么分,山要谁来分”等关键性问题召集村民进行了多次讨论。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武平在充分倾听林农诉求、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改革举措,将集体山林均山到户。2002年6月21日至22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专程到武平对林农的首创与探索进行调研,通过走村入户、召开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深入实际了解民情,尊重民意科学决策,在林改的方向是否正确的关键问题上一锤定音。这次林改是来自武平县农民的首创。武平人民群众的创造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这充分印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农民这一社会群体的深刻理解,对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殊作用的自觉把握,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林改的关键时刻,将农民作为主体来对待和尊重的体现。尊重基层群众的创新精神,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推广基层群众的创新成果,汇聚群众的智慧力量、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平稳有序发展,这对当代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因此,武平林改的实践证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广大群众对自身的生活状态与发展要求都有了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这对我国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一个严峻考验,更对我们在改革中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调动其在改革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充分凝聚改革共识,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武平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