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在乡村 青春筑“兴”景
——武平县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记事(三)
■融媒体记者 王尚华 施薇 王静玲 通讯员 李玥
骑行四季田园、泛舟水墨阳民、相聚茶寮营地......入秋之后的武平乡村,风景秀丽,色彩斑斓,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今年国庆假期,武平县东留镇黄坊田园乐园里果酒飘香,廖雪涵每天都忙碌不停,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她新酿的生态果酒。廖雪涵是武平县农业“返乡能人”,她不仅酿得一手好果酒,还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蹚出了一条在乡村发展产业的新路径。
“一二三产融合是一场双向奔赴。政府为我们完善周边设施,我们就大胆尝试农旅融合。”昨日,廖雪涵告诉记者,武平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余遗力为新农人建好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更好更快覆盖农村,让新农人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纵横驰骋。
廖雪涵从2022年开始做农业研学,至2023年底,她经营的武平县东留镇黄坊田园乐园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其中,外县的游客占80%以上。她告诉记者:“目前来看,今年形势更好。”
在武平县中山镇阳民村,清澈的河水穿过十里翠竹。骑行者穿行在沿河道路上,构成一幅幅动态的美景。廖雪涵的“以竹代塑”应用场景示范园就建在阳民村。走进示范园,只见竹篮、竹画、竹枕、竹影等工艺品琳琅满目;当一阵秋风吹来,竹制风铃叮当,欢笑声不断从会客厅传来;登上天空之境,品一杯竹叶冬瓜茶,远眺,乡村美景尽收眼底。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有挖不完的宝藏。花果东留三产融合在去年入选为全国第六批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让我更有信心与阳民村共发展。”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廖雪涵笑着说,“‘水墨阳民’未来可期。”
年轻的身影,奋斗的脚印,凝聚成武平乡村随处可见的新风景。90后新农人刘熹是乡村追梦者。在外打拼几年后,他回到有“武平绿茶之乡”美誉的家乡桃溪镇,探索“营地+田园”新模式,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植入旅游元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2022年9月,由刘熹工作室设计运营的桃溪茶寮露营基地改造完毕,正式对外营业。“掀开帐篷,看日出林间的光晕,赏恬静迷人的夕阳,望繁星满天的星空,希望茶寮能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刘熹说。
刘熹认为,“乡村保护开发是留住乡愁的最佳方式,也将会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最好机遇。”
去年8月,桃溪茶寮露营基地入选2023年龙岩市“十大帐篷露营地网红打卡点”。茶寮建成后,刘熹依照游客喜好和当地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运营方式及后期建设计划,带动桃溪百茶园、桃韵楼、红色亭头等旅游资源串点连线,实现小项目撬动大发展。
乡村振兴,青年有为。张勇,是一位懂得自媒体运营的新农人。“我喜欢在村里面生活,喜欢山、喜欢水。哪里有什么野果,有什么菇,不要说这一辈的,比我大一辈的,没有一个人比我更清楚。”源于这份情怀,他在2016年毅然选择返乡创业。
返乡第二年,张勇创办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平时通过抖音和网友分享养蜂、养鸡的日常,展示各种植物药草,介绍家乡武平的农产品。淳朴的农村生活场景和特色农产品吸引了数十万粉丝的关注,点击率超过1个亿。2019年,张勇开始直播带货,帮助周边乡镇农户销售地瓜粉、蜂蜜、笋干、象洞鸡、土猪肉等农产品,月均销售额在8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村民40多人发展养殖业。
“我是因为情怀回到家乡,所以我不是想赚多少钱。可以把村民的农产品卖出去,能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张勇说。在他的带动影响下,越来越多新农人加入直播行列,他们将直播间搬进田间地头,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张勇也收获了武平县第五届农村青年、创新创业“种子”典型、龙岩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诸多荣誉。
“我们有效发挥新农人优势,提升乡村运营水平。”谈起近年来武平乡村的新动向,武平县委人才办主任蓝国荣如数家珍:城厢镇园丁村将休闲空间场所及设施承包给新农人运营,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5万元;岩前镇大布村设立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园、建设新农人众创空间,吸引10多位外出乡贤回乡创办家庭农场,打造田园音乐部落,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以青春之名,共绘乡村“兴”景。据了解,2021年、2022年,武平县在“福建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评价的综合排名均位居前十。目前,全县有42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思想开放、敢想敢干的青年人才。而新农人这个群体是集协调师、宣讲师、金融师、规划师、创作者和执行者于一身的“六边形战士”,他们是新农人更是兴农人。他们在田边阡陌感受泥土芬芳,在广袤乡野创业掘金。与新农人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他们满怀豪情和意气风发。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来到农村,扎根农村,为乡村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兴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