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八月扫墓时
■巫庆明
秋高气爽,桂花流香,正是家乡祭祖扫墓时。
连城宣和洋贝,一年祭祖扫墓两次。三月祭祖,清明前后。八月扫墓,总计30天,后人给先人多“尚享”一次。
时间节点到,外出的人们,急速归程。这天,我们加入行列,回到老家。宗祠是家族宗亲联系、议事、定规和处理家族大事的地方。祭祖一般在宗祠举行,时间固定,轮流值年、操办。礼生念祭文,主祭、陪祭拜行礼,燃香烛,献祭品......仪式感满满。
祭祀仪式毕,族人拿好工具,挑着祭品,上山给先祖扫墓。值年人,购买祭品,置菜买酒,奔上忙下。扫墓归来的各房代表和参与活动者齐集宗祠。按辈分坐定,年轻者也可坐上座。鸣炮开席,上菜喝酒。置身宗祠,放眼世间,为家族着想。说话做事,从全村人民利益出发。
据说清末民初,邻村经常有人到村里山上砍树担“大柴”(松、杂树)。屡劝无效,我行我素。两村交界处山上的松木、杂木几乎被砍光。太公党庠与兄弟东庠、虞庠商量后,祭祖酒席上,招呼族亲,去山上把邻村人架好晒干的“大柴”全部挑回家。并宣布:凡挑回大柴一担者,柴火归他们,再补给一筒米,加五块扫墓粄。于是全村出动,一天之内,把邻村人在我村山上的大柴全部挑光。邻村人理亏,眼巴巴看着人多势众把柴火被挑走,无可奈何。兄弟同心,在坊间传为美谈!
大型活动结束,接着,错开时间,扫家墓、众墓。扫墓,又叫上坟。爬山越岭,涉水过田,辛苦活儿。如今,山上人迹罕至,芦萁高过人头。坡陡路滑,好几回,挑膳箩者,不小心摔跤,膳箩滚到山脚下,“三牲”和供品撒于一地,捡起来,洗干净,再上路。过去开荒造田,现在有田没人种,这样的田塍路叫人怎么走到山上?
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疲惫不堪。山上的坟墓费了老半天才找到。拔草、割芦箕,上供品,贴花纸,点烛、燃香、放鞭炮。一年不扫墓,恐怕难见祖坟面。真让扫墓的后辈唏嘘不已。
很多人只知道去扫墓,但不知道为何要扫墓。扫墓,贵在人人参与,扫的就是那份心。“老祖宗,你要张开双眼,要看好子孙后代,要护佑家族人丁兴旺,后代事业发达。否则,后人不去扫墓,祖业世情没人理,祖屋也会没人修缮。”
祭祖扫墓,报本反始,缅怀先人。既是个人、家庭、家族的事情,还关乎国家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也是后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世代传承的接力棒,是连接先人、后人的情感纽带。
步履不停往家赶,为的就是这一桩!